疫情牵动人心
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新华网推出独家连线
我们将陆续刊载
来自一线救援人员的
“武汉救援日记”
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在忙碌的工作间歇
记录下了救援一线最真实的场景
也记录下了他们自己的心境
这些文字并不长
但有着动人的力量
因为每一个看似平淡的句子背后
都可能是轰轰烈烈的生死博弈
致敬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人们!
你们一定要多保重!
盼你们平安
等你们凯旋
出征前,他说:妈妈,要拥抱了才能走
何娟近照。新华网发(受访对象供图)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肿瘤科护士长 何娟
时间:1月25日
2020年1月24日,虽然是阴霾天气,但注定将是毕生难忘的一天。本是除夕夜阖家团圆的时候,本可以在安慰完科室留院的患者和科室留守值班医务人员后,早点下班回去吃个小家庭的团年饭。然而,下午四点刚过,我就接到中心通知,准备集结,奔赴武汉。匆匆跟同事交接了一下手里的工作,跟病房里留守的几个病情尚未稳定、同样不能回家团圆的患者交待了几句,马上飞奔回家。
回家一开门,小宇就问:“妈妈你要去武汉了吗?”看他天真的笑脸,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简单地“嗯”了一声,内心是复杂的。没有时间多想,怎么去跟一个五岁的娃解释妈妈的情况呢?他不知道也好,至少可以享受春节看电视、吃零食的快乐。我开始收拾个人的出差用品,我的妈妈一直围在身边问需要准备什么,看得出家人的担心和焦虑,但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说多了怕情绪失控。因为之前出去参加过实战演练,所以也算积累了一些经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把所有脑袋里能想到的东西往包里装。手机不停地响,我知道这是领导在催促集结,是使命的召唤。刚背上行囊,小宇就跑过来说:“妈妈,要拥抱了才能走。”我不敢看他,抱起娃儿转了一圈,跟他说妈妈要迟到了,他就开心地跑去找爸爸了。小宇今天还真乖,不像往常留住我不让走。穿好鞋,我妈妈不停地在门口问还需要什么 、有没有忘记带的,我在她眼里永远都是没长大的孩子,其实有祖国、有陆军军医大学和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这么强大的后盾,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我相信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除了对孩子的不舍,我也担心非常时期年老的父母的应急处理能力,临行前把妈妈的微信推荐给科室同事,以备不时之需,请她代为关照一下。
在中心,集结紧张有序,领完一些必备物资,每个人排队打针。中心领导集结前的动员很有感染力,但我没有太多感慨的时间,只感受到使命担当,武汉在召唤。这期间,出征消息已经传开,同事一个一个打电话,或通过微信问我需要什么。我告知他们,出征比较匆忙,缺少一次性内裤、袜子等个人生活用品,他们分头出去给我买。恰逢除夕夜,商店大都提前关门,有同事就开车去重医买,还有人准备从家里送过来。我跟他们讲,不用啦,可能来不及,我们马上就要出发啦。
简短的出征仪式结束后,中心领导下达命令登车,我们携带个人背囊和旅行袋赶往登车地点。晚上8点20分上车,清点人数后,忽然有人敲车窗喊我名字,原来是科室除夕夜坚守岗位的李梦侠副主任和冯燕医师。好高兴,这是战友亲人般的情谊,我脸上抑制不住的笑容,内心却已流泪。车已启动,我叫他们不要再送了,再送真的要哭啦。可是车子没开多远就停下来了,再一看是同事罗皓的车停在旁边,原来是她从家里赶了过来,急着给我送东西。她在车旁不停地喊我名字,此刻想控制不流泪,但眼泪已经不受控制了。
车子直达停机坪,下车时气氛有些紧张,陆军军医大学三家医院的兄弟姐妹们都集结在一起。登机后,机舱内部也把我震撼了一会儿,不像普通飞机那样满眼是蓝色座位,空旷的机舱内部很大,4个竖排座位,就像空军跳伞的飞机一样。人和货物挤得满满的,有些战友没位置,只能坐在货物上。起飞了,飞机轰鸣声很大,大到面对面没法听见对方说啥。飞行速度很快,没有给我们留太多思考的时间,1小时就到了武汉天河机场,随后凌晨一点到达暂住地点。我们住下了,物资组的同志还在整理和搬运物资,大家都很辛苦。今天出征的队员里面,年龄最大的专家组成员曹教授和陈教授都已58岁,老将出马,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冲锋在前?我简单洗漱后,抓紧时间休整,保证以旺盛的精力迎接明天的任务。
今天经历了太多第一次,第一次除夕夜出远门,第一次不买票坐飞机,第一次让同事满大街地跑去给我买东西,第一次被太多人关注和祝福以至于连信息都无法一一回复,第一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何娟照片。新华网发(受访对象供图)
时间:1月26日
虽然睡得晚,但闹钟一响,还是下意识地就起来了。昨晚情景还在脑海里面浮现,就像演电影一样。
就餐后,大家赶紧收拾行囊,辗转换了个住宿地点,那里将离前线更近一步,本来已经做好了入住帐篷、板房的准备,没想到居然入住了星级酒店,酒店工作人员在食宿上也是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在跟同事对话时,服务员突然插话对我们说:你们不是重要,是非常重要。我感动了,此刻突然觉得自己的职业是多么神圣!
今天进行了密集的培训,领导们完成了与支援医院的对接工作,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计划安排。队员们也没闲着,大家抓紧时间充实自己理论和实践操作,心情都很急迫。培训时领导提出:人人参训,人人过关。是的,我们防护好了,才能对个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武汉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晚餐时间大家还在讨论,今天还能一起吃饭,等进入实战后,每个人上班时间不一样,就不能一起吃饭了,顿时感觉心情很是沉重,但转念一想,等到战胜病毒那日,我们就能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顿饭了,我相信这一天不会遥远。
昨天打了一针“日达仙”(可增强免疫力),今天下午开始已经有反应了,头一直晕着的,想尽量保持清醒,好更多地学习相关防护知识。培训一直持续到了深夜,但队员们认真严谨的态度互相感染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夜已深,看见窗外不远处的金银潭医院几个红色大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那就是我们明天即将要奔赴的战场,内心激动又沉重。激动的是,自己即将上战场,施展自己的技能;沉重的是,这几天金银潭的医护人员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重压,承受了多少高强度的工作,向他们致敬!
凌晨,进入金银潭医院红区病房
前排右一为陈娴。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麻醉科护士长 陈娴
时间:1月26日
地点:武汉金银潭医院
今天接到通知,医疗队将于下午开始接收病人,对于我们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所有队员明确分工,紧张有序地准备着,只待一声令下。
26日晚上8点,在寝室待命的我接到通知,将于27日凌晨上红区(污染区)的4-6,我坚定地回复“收到”。红区就是污染区,是直接接触患者的区域,面对未知的一切,我的内心充满了紧张。
凌晨3点我和我的战友从寝室出发前往金银潭医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路程,我们却走得无比坚定。到达医院后,我们两两一组,严格按照流程穿戴防护装备,战友用笔在背后写上我们的名字,此时我们每一个人只能从背后的名字来区分。
按照进入流程,我们到达护士站后,我和我的小伙伴进入了第二个穿衣区,还要穿上隔离衣等防护装备方能进入红区进行工作,此时刚刚凌晨4点。
一切准备就绪,怀着忐忑、紧张却又平静的心进入了红区病房,和上一班的战友进行详细地病房交班后,便开始进行巡视病人、监测体温、记录治疗等一系列的护理工作,时针在滴滴答答地响着,而汗水也在防护服里慢慢渗透着,护目镜雾了一次又一次,连呼吸都是难受压抑的,两个小时的时长真的是度秒如年,就像过了半个世纪。
终于等到了战友接班,交完班后,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我们在脱衣室里,对照着脱衣流程,对着监视器,轻轻地、慢慢地脱掉隔离衣,洗手、面屏、洗手、脱帽子、洗手……在监视器的监视和同伴的提醒下终于脱掉了最外层的隔离装备,进入了黄区(半污染区),与护士站当班护士道别后,进入了脱衣二区,再次在监视下脱掉防护服及其他装备,然后进行喷淋沐浴,整整花了一个多小时。
此时看着镜子才发现短短两个小时鼻梁已经被口罩完全压红、压肿了,额头被帽子勒出了深深的印迹,而我和我的小伙伴却相视而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战胜了自己。回到寝室已经8点,马上拿出手机仔细看着今天的排班,20-24黄区。
阳光总在风雨后,武汉,加油!
我还有力气,但理性告诉我,必须出去了!
图为赵孝英近照。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胸外科护士长 赵孝英
时间:1月28日
地点:武汉金银潭医院
今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常的,我和医疗队队友们选择在武汉团聚。从军29年,从抗击非典到汶川抗震救灾,再到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每一次出征,不安与坚定总是相随。
这次出征武汉,也是一样。
不一样的是,奔赴武汉战场的我已脱下戎装,但这有什么关系?只要祖国需要,我就是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进入武汉,我立刻进入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集训动员、勘察现场、环境布局准备……“援非抗埃”的画面,仿佛又一次重现。很快,一个烈性传染病房就已建成。人员到位、物资到位、设备器材到位……我们的信心也到位了!
1月26日下午,我们医疗队开始接收病人了。我进入红区工作后,1个、2个、3个、4个、5个……收治病人的数量不断增长。“护士长,我们已经收治17名患者!还有患者在等待!”战友告诉我。我本想对自己说“一定要镇静”,但患者们渴望的眼神和眼前繁忙的工作,早已让我忘记了紧张。
不知不觉4个小时过去了,仍然不断有急救车将病人送入诊室。这时,电话响起来了,领导和同事催促我,时间已到,要进入清洁室了,以免过大的工作量引起体力透支。但我看到患者渴望的眼神,快要使完的劲,又再次生长出来,忽然感觉自己像一个充满无穷力量的小姑娘。“再等一会儿,等我把这位病人处理完!”“再等一会,再等会……”终于,6个小时了,口罩和防护服的有效期是7个小时,最后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我想,我还有力气,但理性告诉我,该出去了!
消毒工作完成,我回到住所,已过凌晨。我开始回顾今天的工作,对自己说,“明天,我一定要在有效的时间里,竭尽全力救治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