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3月11日电题:记者手记:5访“方舱”见证生命守望
新华社记者梁建强
安全“摆渡”了1.2万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之后,武汉16家方舱医院陆续结束“航程”,靠岸停泊。
3月11日,各方舱医院已是一片沉寂——从2月5日首批方舱医院经过紧急改造后投入使用,到3月10日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30多天里,一个个“方舱”,就是疫情中一艘艘承载希望的“生命方舟”。
确诊人数快速增长,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怎么办?方舱医院的建设,成为与病魔竞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一个缩影,以及扭转战局的关键之一。
“方舱医院,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了迅速大幅度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这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作出的评价。
这里,交出了一份这样的“答卷”:收治逾1.2万名患者;武汉每4名确诊患者中,就有一名在这里接受治疗;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目标。
每一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一个个免于支离破碎的家庭。记者曾先后5次探访方舱医院,见证了一线战“疫”的坚韧,同样见证了“方舱”中的生命守望、希望之光。
首次探访是2月11日,那是首批方舱医院之一——武昌方舱医院启用6天后,首批28名患者康复出院。
治愈患者张凤玲的身影刚出现,9岁的儿子就看到了她,连连向她挥手。这个小男孩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已在医院外等候,他的脸庞,被有些微寒的风吹得泛红,“妈妈,我和爸爸来接你回家……”
那一天起,各方舱医院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出院的消息传来。“这证明了方舱医院的治疗效果,也打消了患者以及外界的疑虑。”武昌方舱医院院长万军说。
从那一天起,记者多次前往方舱医院采访,近距离感知那一艘艘“生命方舟”。
——探访“方舱”,见证无畏。方舱医院中的医生、护士,多是主动“请战”前来;来自全国的94支、8000多医务人员“逆行”驰援,在“方舱”中“乘风破浪”。
一次,记者罩上防护服,跟随医护人员一同进舱的路上,问护士长郑红:传染性这么强,怕不怕?她扶了扶护目镜说,“没事,习惯了。”没有豪言壮语,但满是坚定。
——探访“方舱”,见证情义。从东北到湖北,跨越半个中国,“郭明义爱心团队”立德树人分队组织6辆大巴,载上数十吨水果、鸡蛋,历经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驰援武汉。在方舱医院卸下一批物资后,志愿者赵鹏飞说,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希望医护人员平安、患者早日康复。”
异乡坚守,吃上产自家乡的南果梨,辽宁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王海旭感慨,“真甜”。
——探访“方舱”,见证乐观与勇气。这里,是治疗之地,亦是希望萌生之地。这里提供了一方庇护之地,让许多患者从最初的慌乱中平静下来——有人在这里成为“读书哥”“魔方姑娘”,有人用纸片拼起“信心树”,也有人跳起广场舞……
11岁的小姑娘刘嘉宇拿起了画板,画下身边的医护人员、民警、志愿者等。“三八”妇女节那天,记者又一次走进方舱医院时,看到她送给医护人员一幅画。旁边,写着7个娟秀的字——“致敬了不起的你”。
3月10日,“方舱”抵岸。
有人在出舱时流下泪水,晶莹中,有着欣喜,更有着感动与感激。
有人转身与医护人员拥抱——是你们,用生命守护生命。
也有医生笑着挥动方舱医院颁予的纪念证书,薄薄的一页纸,所承载的,全是与疫情鏖战的荣光……
治愈患者向女士,举起手机,拍下经过出舱通道时看到的两句话——一句是:“希望如约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你”;另一句是:“这世上有一千种等待,最好的那一种,叫来日可期”。
推开出舱通道尽头的那扇门,迎面而来的,是春天。
别了,“方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