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步伐加快,本领恐慌让企业员工越发渴盼提升技能。在大庆油田,有工人被现实这样“敲”醒——

“三年换三次岗,我真得学点技术了”

2020-04-29 08:33:34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在大庆油田,一名基层员工三年被三次调整岗位。调换岗位不是因为岗位需求他,而是因为他缺少技能,不适合岗位需求。被现实“敲”醒的他,终于开始沉下心来学技能。而有这样相似想法的工人不在少数。随着企业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步伐加快,员工越发有了本领恐慌。因此,他们对提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员工渴望技能培训的热情高涨,企业该如何应变?“一锅炖”的培训缺乏吸引力,工人学不透、学不精。如何让培训精准高效,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最近,笔者在大庆油田基层企业就“当前,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在调查的100名一线员工中,有90多人渴望“技能培训”。而几年前,油田系统也有一家企业进行过类似的调查,渴望“技能培训”的一线员工却只有30%。

  前后差距之大,令人疑惑:是现在企业技能培训少了?还是员工的渴求多了?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一位人力资源人士称:“主要原因是随着企业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步伐加快,员工越发有了本领恐慌。因此,他们对提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缺乏技能,三年他被三次调整岗位

  李兵是油田系统一家小型制造企业员工。以前他不愿学习技能,认为学习技能见效慢、时间长,需要有耐心和持续性。再说不学也不比别人缺啥少啥,大家一样上班挣一样多的钱,何必自找罪受、自讨苦吃。据笔者了解,曾经和李兵这样抱着相似想法的工人不在少数。

  如今,随着企业制造向“智造”转变,李兵越发感到担忧。事实已经向他发出了警告:三年,他被三次调整岗位,每调整一个岗位,都让他感到情绪有些压抑。

  调换岗位的原因不是因为岗位需要他,而是因为他缺少技能,不适合岗位需求。想想这些,他越发感到焦虑:若再继续下去,恐怕总有一天,自己将会无事可干。“以前看不到身边有几个学技术的,大家整天在一起打打闹闹,你好我好,工作也没压力。谁能想到,现在设备技术更新这么快,管理变化这么大,三年三换岗,我真得学点技术了,再跟不上趟,真就什么也玩不转了。”

  “一些员工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变化,非常难得。这也说明,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员工的思想触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觉醒,危机感也越来越强,这主要来自于员工的本领恐慌。”油田企业有关领导如是说,大庆油田28万员工中,技能员工占比相对而言并不算高,“高精尖”技能员工更低。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隐痛。

  被现实“敲”醒的李兵,现在每天都粘在师傅身边,眼看、嘴问、手做。闲暇时间,他也不再随意浪费时间,看专业书,研究图纸,记笔记。

  身边几位技工同事,看他这样渴望学技术,都乐意帮助他。有的甚至还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他。李兵真诚地说:“若再不改变自己,那我就真对不起他们了。”

  据调查,如今在大庆油田,像李兵这样有危机感,而且渴望培训提高的工人已经越来越多。

  培训来了,课堂上却有人开小差

  台上,讲师讲得满头大汗;台下,个别学员却聊得兴高采烈。有的学员不是看手机,就是玩游戏,或者干脆睡觉。有的学员还没等培训课结束,人就溜掉了,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培训效果。去年,笔者在一基层企业技能培训课堂上,目睹了这一幕。

  职工渴望培训,然而,培训来了,为何却提不起兴趣?

  为此,笔者采访了在场的多名职工。不少人认为企业培训每年都搞,但是缺少精准性、有效性,做不到特色化、常态化。

  有员工对笔者讲道,现在,基层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一锅炖”现象,也就是将多个工种、多个专业、不同层次人员混在一起集中培训,这样学不透、学不精,不同程度影响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期待精准培训,使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员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满足。

  也有员工抱怨道:“技能培训,本身专业性就很强,讲起来如果缺少手段,就会呆板枯燥,没有吸引力。”

  对员工的这些要求,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也是摆在油田各级企业面前的一道课题。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是这样解题的——根据员工不同层次需求、不同岗位和不同兴趣,分成初、中、高级不同工种技能培训班,采取“零存整取”式的教学模式,将系统知识分解成零散知识点,突出重点,便于员工易学易懂,学到有用、实用知识。

  同时,还根据个别有特点的员工,特别是一些存在技能短板以及缺少学习兴趣的员工,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讲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准发力。目前,全厂已有200多员工正在接受这种“补短板”式的专攻锤炼。

  大咖当老师,生产现场也是教学场地

  面对职工期待培训精准高效的需求,中石油采油技能专家杨海波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再带几名小徒弟,再革新几十项小成果,为企业再创效几百万元。

  杨海波被称为萨南油田创新的“大咖”,年创新技术成果几十项,为企业创效百万元。

  在采油四厂,职工凡是遇到技术难题,多会找她解决。前不久,有工人反映,“我们队的皮带太费了,三天两头就得更换一次。”于是,她跑去现场,很快就找到了原因:由于聚驱抽油机井产量高、负荷大,皮带耗损严重,一年就要花费材料费43.67万元。杨海波和5名技师组成技术攻关小组,通过采取更换皮带轮型号、增大皮带轮直径、加装皮带胀紧器等方法,使皮带消耗由原来的1053组下降到现在的596组。之后,杨海波又对工人开展了现场培训。“这样的现场教学真长见识。”有员工这样对笔者说。现如今,生产现场、机房、仓库都是教学的场地。每台设备、设施都是油田一线员工生动的“教具”。

  面对职工提升技能的现实需求,“杨海波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线上自助学习系统,研发出了集模拟考试、比赛模式、强化练习等6项功能于一体的“海波题库通”手机APP。目前,已有10多万员工安装使用。

  据调查,现在油田技工都有了自己的“大家庭”——创新工作室、QC小组、攻关项目组……这些创新组织,用看得见的方式、极具针对性地提升着员工的技能水平。每个月,他们都会定期“回家”相聚,针对一些技术难题,进行智慧交锋。每次碰撞,都是一堂技术培训课,都会有很多火花闪现。

  “技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必须要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更有学习的动力,创新的能量。”一基层企业负责人对笔者讲道。(通讯员 陶化彦)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麒麟山上“山大王”

    江西省石城县珠坑乡坳背村有座山因形如麒麟而得名麒麟山。麒麟山近年来出了个“山大王”。“山大王”叫黄小勇,是个“80后”,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他曾在深圳创办外贸公司,每年纯利润有上百万元。2014年,石城县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黄小勇二话不说,投身家乡现代生态农业。

  • 看清华理工男如何玩转跨界创业

    技术“大咖”、清华博士、阿里云最有价值专家、五彩传媒创始人……纵然有多个光鲜的头衔,陈旸最喜欢的定位还是“连续创业者”。这位“连续创业者”不简单,10岁开始学习编程、在清华大学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铜奖。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