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6月5日,邯郸成安县辛义乡大郭庄村,随着十几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驶入麦田,我省小麦机收作业正式拉开序幕。全省开始由南向北大面积麦收,预计机收作业将在6月21日前后结束。
6月6日,沧州肃宁县尚村镇东是堤村,一个有100多人参加的“麦客”体验比赛如火如荼,不同年龄段的参赛者重温30多年前手工收麦的劳动场景。
从手工割麦到麦钐等简易农具的应用,再到联合收割机的普及使用,麦收方式的变革,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三夏”大忙里的“休闲体验”
6月6日,沧州肃宁县尚村镇东是堤村,130亩富硒小麦已开始成熟。村东头一块麦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正在举行,第一组10名选手头戴草帽,弯腰屈膝,左手拢麦,右手持镰,蓄势待发。
65岁的尹连社和老伴一大早骑着三轮车,从十几里外的邵庄乡赶来,就是要参加这场由东是堤村组织的“记住乡愁·传承农耕文化”首届农耕文化节。听说这次活动上,会有一场割麦子比赛。“30多年没动手割过麦子了,想再体验一把。”
尹连社被分在头一组。主持人手中的铜锣一声脆响,比赛开始。尹连社的镰刀闻声而动,一手拢麦,一手镰刀翻飞,几个起落下来,已经超出同组对手一大截。打腰子、结捆、戳放齐整,老把式干净利落的一顿操作,引来周围观众的连声喝彩,尹连社心下也不免得意,手头动作沉稳下来。
几分钟后,隔壁“赛道”上突然杀出人影,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尹连社一脸狐疑,扭头一看,几个年轻人正一路狂割,割下来的麦子被扔了一地,根本没有成捆。“只割不收那叫割麦子吗?开场前有没有讲清楚规矩?”
肃宁是河北小麦主产区之一。在尹连社的记忆里,30多年前,没有联合收割机这种大型设备,收麦子基本靠手工。“麦收三件宝:穗多、穗大、籽粒饱。”每年6月份前后的收麦,是农家全年最重要的农事。“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整个麦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造场、割麦、摊场、碾场、扬场、堆麦秸垛、晒麦、入仓。
在尹连社看来,割麦是这几个步骤中最累人,也是最考验技巧的环节。
“每到麦收,全家都得齐上阵,天不亮就下地。”尹连社记得,“先割六七个麦眼,几个人从麦眼开始往前走,伸出镰刀,钩住一把麦子,左手拢住麦子,右手连拉带割就是一片麦子下去了。”手工割麦,连捆带拴,一个壮劳力一天也只能割一亩地多一点。
有的人家,会使用一种更先进一点的割麦工具——麦钐(音shān)。尹连社说,这其实是一种简易的组合割麦工具,有的地方也叫“麦绰子”“掠儿”。使用麦钐割麦,一人要右腿前弓,左腿微屈,右手握木柄,左右拉绳子,控制钐刀片对着麦子根部猛然发力。麦钐一次能收割六七垄小麦,比用镰刀手工割麦效率能提高五六倍,在收割机出现之前,可以算是麦收时的“神器”。
随着麦收进入机械化时代,各种收割机替代了人工,手工割麦和麦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尹连社说,收割机在农村收割小麦,基本就是这里一户人家,那里一户人家,每户人家就几亩地,收割完了就马上换场地。往往一户人家中的小麦只需要几分钟就搞定了,用在路上的时间反而要半个多小时。所以平均下来,机收小麦一天大概能收割近百亩地,这样的麦收效率,不知道比以前提高了多少倍。
“时至今日,在平原地区,手工割麦基本已经绝迹。不少年轻人连见都没见过,这也是我们搞这场体验活动的初衷。”东是堤村党支部书记袁建轮告诉记者,他们策划这一场农耕文化节,组织“麦客”体验活动,目的就是通过手把镰刀割小麦的体验形式,让人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快乐,传递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
比赛开始不到5分钟,和尹连社同在第一组的参赛选手刘建双已经落后了一大截,满头大汗、腰疼到直不起来。她环顾“战况”,决定彻底放弃了。1980年出生的她,根本没有手工割麦的经验,“名次不重要,体验最重要。”
收获仪式如同“机械展演”
6月5日,邯郸成安县辛义乡大郭庄村,李岳飞紧张地拿着手里的对讲机。他在等待正式“开镰”的信号。
当天,河北省小麦机收暨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会在这里举行。10时30分,现场传来指令:机收开始。1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向麦田,沉甸甸的麦穗在收割机前应声而倒,麦秆飞舞,在金色麦浪中激起一片片浪花。
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满载着小麦停在地头。在此等候的村民连忙把农用三轮车停在收割机粮仓下,粮仓打开后,金灿灿的麦粒顺着出粮口倾泻而出。
曹臣良捧起一把小麦,搓了搓麦糠,捡起一粒放在嘴里,“今年小麦长得好,平均亩产能达到500多公斤。”曹臣良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也是向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我种了2000亩小麦,两三天就能收割完。”
今年30岁的李岳飞已经是个“老机手”。他也明白,这次仪式其实象征意义更大。眼前这块地,用了15台收割机同时作业。“开镰”当天,成安县1500台联合收割机在同时作业,全县32.5万亩小麦将在5天之内全部收获完毕。与此同时,全省3305万亩小麦自南向北开始收获,200万台农业机具将投入“三夏”作业。“开镰”仪式结束后,李岳飞和收割机车队就要马上转场开赴其他麦区。
“三夏”期间,我省各地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多、组织能力强、规模作业面积大、转移速度快、便于指挥调度的优势,组织200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小麦联合收获——麦秸抛撒覆盖还田——夏玉米播种配套技术“一条龙”作业,小麦秸秆全部实现覆盖还田,小麦收获与夏玉米播种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