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才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和外界不在一个“频道”,自闭症孩子韦一哲,曾经就像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直到艺术为他打开了一扇窗。6岁进入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学琴5年就过了钢琴10级,作为广州友好使者远赴欧美演出,他的画作挂到珠江新城地铁站……
“他在艺术里得到了重生。”一哲妈妈李若兰说,儿子学艺术之后才慢慢能够与人沟通,现在还会和妈妈争辩,这是多少自闭症家长的希望。不过他们未必都能“抢到”这份幸运,一哲参加的特殊教育项目,一推出就被“秒光”。市少年宫方面计划,培训一批大湾区特殊教育“种子”老师,让他们回去各地“发芽”。
一哲与他的画作。
6岁才开口叫妈妈
李若兰记得,韦一哲刚出生的时候,护士们称赞他是医院里最漂亮的小孩。可越到后来,她越发觉得“孩子难带”:晚上睡不着觉、吃饭不会咀嚼、迟迟不开口说话……她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告诉她,这是典型自闭症,终身不治。
2000年,李若兰还是一名口腔科医生,可“自闭症”对她而言就像一个陌生的世界。后来,一哲4岁了,仍不会叫“妈妈”,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多次被幼儿园退学,“就像处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眼神空洞洞的。”李若兰决定,要给一哲找出路。
一哲6岁那年,李若兰得悉广州市少年宫有面向特殊孩子的课程,试着把儿子送过去学绘画。从那年开始,他才第一次开口叫“妈妈”。李若兰说,和以往进入陌生环境一样,一哲一进少年宫就非常抗拒,依旧和外界不在一个频道里。
“韦一哲哭个不停,出去逛了一圈稍微平静,回来坐下几分钟又闹着要走,半年都还是坐不住。”提起一哲进入少年宫的头半年,李若兰依旧印象深刻,当时老师们凭着极大的耐心让一哲坚持了下来,过了一个多学期,他终于可以静下来画完一张稿纸了。
不少人对自闭症不了解,以为这些孩子都有超出常人的艺术天赋。“一哲不是艺术天才。”李若兰一再说。别的小朋友都能完成一幅画的时候,一哲还只是在画线条,甚至只有直线,她还问过老师,是不是孩子的手部功能有什么问题。好久之后,一哲的画上才开始出现圆形。
一哲在弹琴。
艺术是他的生活必需品
学了3年画画,一哲开始接触音乐。“他从小就对声音敏感,我在客厅看电视,他会从房间里冲出来关掉。”李若兰说,不过,有一次她放了一首童谣《歌唱二小放牛郎》,一哲竟然安安静静地听,听着听着还流眼泪了。
“音乐能触动他的内心。”机缘巧合之下,家里腾出一间琴房,李若兰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同事的爱人李老师,愿意教一哲弹钢琴。和别的小孩被动去上兴趣班不同,一哲是真心喜欢艺术,特别是音乐。这个最初根本坐不住的孩子,后来竟然可以一天练琴8个小时,甚至练到深夜。
“一说要去上课他就开心,即便晚上在少年宫排练到9点,之后还要到老师那里继续练琴,他却依然乐此不疲。”李若兰说,一哲话多起来了,会模仿老师说话,能够逐渐和别人沟通。也因为出外学钢琴,各种生活技能更是渐渐跟上普通人的节奏,可以一个人去上学,上完课回家竟然主动问妈妈各种问题。
从一哲14岁开始,李若兰放手让他独自出行,有事就用手机联络。经过的地铁、立交桥、超市货架,还成了一哲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艺术是他的生活必需品,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钢琴摸摸键盘,睡前必须弹奏一曲。虽然一哲没有一起玩耍的朋友,但他有贝多芬、门德尔松、格里格,音乐是他的灵魂伴侣。”李若兰说。
接触艺术之后,一哲的创造潜能被慢慢挖掘出来。小时候绘画只是单纯的临摹填色,渐渐地他可以把眼中的世界带到绘画作品中来。他画的人物肖像,曾经在珠江新城地铁站展示。近几年的“快进人系列”,就是美术老师讲解世界名画之后,一哲吸收创作出来的作品。
市少年宫:希望用3年培训一批“种子”老师
2016年,一哲作为市少年宫雨后彩虹艺术团的一员,到加拿大、美国巡演,2017年又到法国、瑞士演出。一同前往的少年宫老师彭小波和国外的音乐老师交流,“他们都觉得一哲不错。”平日里,彭小波在琴键上给出一段旋律,一哲就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即兴创作,没有丝毫犹豫。
今年就要23岁的一哲,有点像个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大大咧咧的孩子。别人的问题,他未必会全部回答,但回答起来却是脱口而出、语速飞快。记者问他最喜欢自己哪一幅画?“全部都喜欢!”只能选一张呢?“全部!”
作为中重度的自闭症孩子,一哲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让很多自闭症家庭看到了希望。可是,他们未必能“抢到”这一份幸运。“去年,我们向社会提供了2500个免费艺术学位,但这远远不够,报名一推出就被‘秒光’。”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1998年,广州市少年宫开办起全国第一个“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部,现已成为一个由20多名美术、音乐、社工专业人员为骨干,上百名外聘艺术教师组成,500多名长期志愿服务者共同参与的公益教育项目。
“过去,我们陪伴了许多像一哲这样的孩子成长。现在,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艺术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疗愈作用。这些孩子难以适应标准化教育,但在非标准化的领域,他们往往有令人惊喜的表现。”该负责人说。“希望在各方的支持下,未来三年能培训一批大湾区特殊教育的‘种子老师’,让这些‘种子’回去各地发芽,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苏赞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