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辽宁省朝阳县唐杖子村村民
李春军 操办“春晚”十八年
李春军(右)在跟村民一起排练节目。本报记者 刘洪超摄
临近春节,室外温度低至零下十五六度,但辽宁省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雹神庙组李春军家里却热热闹闹,第十九届农民迎春歌会正在他家里彩排:村小学和镇中学的孩子正在院子里排练从网上学习的舞蹈,60岁的王运贤带着村里的小剧团在排练评剧。大门外,音响设施、服装、舞台道具摆了一地,村民们忙着布置舞台。
就这样,被乡亲们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春晚”的迎春歌会,进入了倒计时。
在家里排练“春晚”,在很多农村地区也许是一档子稀奇事儿。但在唐杖子村,村民们却很“淡定”。在这里,“春晚”已经办了18年。更稀奇的是,这18场“春晚”,都是村民李春军一手操办的。
1990年,20出头的李春军到沈阳打工,“晚上到公园里闲逛,看着城里人连唱带跳,羡慕得不得了。”李春军说,“那时候我就想,啥时候俺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大家伙在自家门口就能乐和乐和。”
1996年9月,24岁的李春军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把省出来的3000元钱交给他,让他带着未婚妻到城里去买彩电和家具。可进了城,他就站在卡拉OK机前挪不动步子:“咱们能不能不买彩电,买台黑白电视机,然后剩下的钱买这个?”未婚妻知道拗不过,点头答应了。
从此,唐杖子村的村民每天都能听到从李春军新房里飘出来的歌声。这一下,村子里的年轻人来了一拨又一拨,都想在这里一展歌喉。李春军索性把卡拉OK机搬到菜园子,于是就有了唐杖子村的第一届迎春歌会。
“要在以前,快到年关的时候,大家伙从城里打工赚点钱都要聚在一起打麻将,可自从有了这个歌会,全村的年轻人都被我给招呼来了,大家伙都争着抢着要表演。”
到了第二年,李春军开始认真筹备起歌会来。他给大伙租音响,买服装,雇化妆师,打工赚来的5000多元钱全被他给“败光了”。就连给老人和孩子的“工钱”,还是媳妇从娘家给借来的。“这个晚会不能只有年轻人参加。”为了调动全村人的积极性,老李让孩子们把爷爷奶奶都招呼来,这样,村里70多户200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演员,歌会一下子火了起来。之后,北四家子村、谢杖子村等村民也从四面八方赶来,要求上台演出。
李春军的歌会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即使不参加演出的村民,也跑来给大伙搭舞台、搬道具。村民徐术朴一开始不大会唱歌,经过几届“春晚”锻炼,他被调进县评剧团,现在每到年根,他就跑到李春军家里商量着如何写剧本、找演员、排节目;寇宝玉今年80多岁了,每年还到李春军家打招呼,让他给自己安排个节目;嫁到邻村的媳妇李艳杰,每到腊月也都要回来帮忙。
李春军一边当“导演”,一边还干起了“编剧”,亲自编写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小品和相声。李春军虽然没有学过音乐,但他哼出来的小调经过村里学音乐的大学生整理后,形成了《美丽乡村中国梦》《庄稼人的生活比蜜甜》《俺们是农民》等歌曲,成为十里八乡村民们哼唱的主打歌。
每年开春,李春军都要养上几头猪,到了腊月,他会提前在家制作粉条并购买几百斤白菜,“这些都是给演员彩排时准备的。”李春军的妻子说。在晚会开始前一个月,李春军家就会聚集大批报名的村民,在经过选拔后,100多人的演员就要在村头排演,为了让大伙不饿着,他免费为村民提供午餐和晚餐,100多人在他家一吃就是近1个月。“能坚持这么久,其实我内心也很矛盾,我是一家六口之主,一年打工才能赚两万多,而办一台春晚就要这个数,这18年的投入已经有20多万。”去年大伙推选李春军为村主任,政府也给他提供音响、服装、道具等支持,也坚定了他继续办下去的决心。
就这样,李春军的歌会从家里演到了村头,又从村头演到了大天地,观众也由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5000多人,由于李春军的带动和政府的支持,现在朝阳县几乎每个乡都有了自己的迎春晚会或歌会,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正温暖着每个村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