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吉克毛尔(右)与婆婆在聊天。本报记者 张 文摄
2月8日一大早,吉克毛尔就揣着几百元出了门。她想趁着正月里场镇上热闹,去给自己婆婆王席章买两件新衣服,再买点老人家喜欢喝的核桃粉。“妈,我很快回来,您多穿点别冻着。”出门前,吉克毛尔一边仔细地为王席章整理衣襟,一边轻声叮嘱她。
“要不是我的孝顺媳妇,我怕是坟上的草都老高了。”一说起儿媳吉克毛尔,今年90岁的王席章笑容满面。
1983年,18岁的彝族姑娘吉克毛尔经人介绍,从家乡凉山州美姑县嫁到邻近的乐山市峨边县,成为新林镇水井村的一名“外来媳妇”。“彝汉一家亲,你来到我们家就是我们的女儿,不要太拘礼。”初到婆家,公公和蔼的一番话便让吉克毛尔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做农活、干家务,任劳任怨。家里条件不好,但吉克毛尔总舍得为公公婆婆花钱:买营养品、购置新衣……“老人过得好,儿女们就过得好。”吉克毛尔常说。
1997年,吉克毛尔的公公因病去世。安葬好公公,吉克毛尔便将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照顾体弱多病的婆婆:早晨5点多便起床烧开水做饭、打扫庭院、给婆婆梳头、照顾婆婆吃饭……一直到晚上忙完为婆婆洗完脚她才休息。由于丈夫身体也不好,耕田喂牛等农活都落在了吉克毛尔身上,但她毫无怨言。
1999年的一天,婆婆在家突发疾病,昏迷不醒,从此卧床不起。去县城看病路途遥远,婆婆晕车厉害,吉克毛尔便用一条红花背带,背着她跋山涉水去县城求医。
这一背,就是10多个年头。吉克毛尔每次背王席章去县城,都要走3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不仅如此,王席章想走亲戚时,吉克毛尔也就是这样背着她到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家去。背着老人,在山路上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沿途很多村民都渐渐知道了这位孝顺的媳妇,大家一提起吉克毛尔都会说:“老人家不知道有多大的福气,才能找到这么懂事的儿媳妇!”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在吉克毛尔的悉心照料下,王席章的身体状况逐渐有了好转。村民们都说,吉克毛尔的婆婆是她“背”活的。“经常一个来回就是一整天,别说儿媳了,能背着老人走一整天的儿子都少见!”
“妈妈,你放宽心,有你穿、有你吃就好了,不要为我们操心。”这是吉克毛尔背着婆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时,最喜欢跟老人说的一句话。那条用了10多年的红花背带,吉克毛尔始终舍不得换掉,因为,这条背带已经紧紧地将她和婆婆的心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