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母女”俩13年来首次相见,喜笑颜开。
马莹为“大妈”带来母亲亲手缝制的鞋垫。
23日晚8时许,从西安开来的L126次列车停靠在南京站站台上,车门一开,22岁的马莹迫不及待地朝出口处跑去,去见自己日思夜想却从未谋面的江苏“大妈”(当地土语,即干妈)郁春伟。两人一见面,便紧紧地相拥在一起。马莹是陕西长武县人,13年来,被马莹称作“大妈”的海门地税稽查局副局长郁春伟,默默资助曾经面临辍学的她,直到上了大学。寒假结束前,马莹几经辗转,在火车上站了21个小时,奔波1600多公里,来到海门谢恩。
13年前
她要辍学时,江苏“大妈”送来学费
今年22岁的马莹是陕西省长武县马寨村人,如今是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勘探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之一。如果不是郁春伟,马莹的人生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马莹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虽然自小热爱学习、成绩优异,但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给马莹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2001年,上三年级的马莹陷入辍学的窘境。当年,一家媒体发动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孩子上学。马莹通过报纸发出“我要上学”的呼唤。
当时,郁春伟到海门妇联办事时,在报纸上看到了马莹的不幸境遇。这是一个和自己女儿同龄的孩子,“那么渴望知识的孩子,却因为世俗偏见即将失去上学的权利,凭什么?”郁春伟决定,联系并帮助这名女孩完成学业。就这样,第一笔助学金和衣物被寄送出去。很快,马莹的感谢信辗转寄到了海门,这让郁春伟备感欣慰。从此,书信便给双方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据马莹介绍,她的家乡以种植农作物为生,对于十多年前生活在温饱线上的村民来说,要供一个女孩上学是极为困难的事。全家的收入仅靠种植小麦而来,加之爷爷奶奶长期患病,掏空了家底的一家人不得不考虑让马莹放弃学习。
13年里
母爱无言,幸运女孩走出困境考上大学
有了千里之外的江苏“大妈”的资助,马莹终于可以重回课堂,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13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因为对于一个偏远而又贫困的小山村来说,电话或者是手机这些在那里都算得上是奢侈品。在这些来往的信件中,马莹从学习生活到家长里短,甚至心事烦恼全都告诉自己从没见过面的“大妈”。而郁春伟则在回信中给予马莹真诚鼓励,在她心中,马莹俨然已经是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女儿”的一举一动都让自己牵挂,而对于马莹来说,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恩人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始终关怀着自己。在郁春伟保存的近三十封马莹寄来的信中,记者看到其中一些信上的落款处署名是“女儿马莹”。
2011年,郁春伟收到女儿的特殊包裹,包裹里静静躺着十双粗布鞋垫,这些鞋垫都是纯手工制作,上面密密地刺绣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这是马莹的母亲亲手缝制的。郁春伟将它们细心地包裹起来放在柜子里,“这是‘女儿’对我的一片真情,分量比千斤还重!”
2007年,马莹由于中考失利,没能进入当地唯一一所高中,萌生了读中专技校的念头。但在郁春伟的一再鼓励和劝导下,马莹很快调整状态,在第二年重战中考成功。三年后,她又顺利考上了大学。“我真的很幸运,当时的20多个学生中,像我一样读到大学的孩子很少。”马莹说。
13年后
女孩火车上站了21个小时,奔波千里来谢恩
马莹进入大学学习后,郁春伟资助的钱款每次也增加到了千元以上,而这时马莹的家境也不像过去那样一贫如洗。于是,看一看千里之外的“大妈”这个想法便一直萦绕在她的头脑里。在经过“大妈”同意后,趁着寒假的最后几天时间,马莹决定来海门探望恩人。
从家中坐汽车颠簸了3个多小时,马莹才来到西安火车站。买票时,得知一张西安到南京的普通软卧票就要400多元,为了省钱,最后马莹选择了130多元的普通站票,就这样,她一路站了21个小时。一路上,虽然很辛苦,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13年未曾谋面的“大妈”,马莹激动不已。
马莹这次来江苏,给“大妈”带来了家乡的苹果等土特产,还特意带来了马莹母亲亲手缝制的鞋垫。郁春伟说,看到马莹这么有出息,作为一名母亲她由衷感到高兴。
到了海门,马莹才知道,在资助自己的过程中,“大妈”还发动同事在海门四甲中心小学成立“地税春蕾班”,资助了25名女童。昨天下午,郁春伟带着马莹来到了四甲中心小学。马莹还买了一些铅笔盒等文具带去,“以后我有能力了,也要像大妈一样,帮助其他人。”马莹说。(记者 郭小川 特约记者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