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老军垦王金水19岁被选派支边: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图)
//www.workercn.cn2014-03-26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图为1970年,王金水在工作单位的照片。 李江帆 摄

图为塔里木大学的第一批毕业证。 李江帆 摄

图为王金水老人和老伴的合影。 李江帆 摄

  中新网阿拉尔3月25日电 (李江帆耿丹丹)1956年,王金水放下了挑石灰石的扁担,来到万里之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冰天雪地过天山,挥动坎土镘,修过乌鲁木齐到库车的公路,徒步涉水修建水库、设计修建桥梁。这位工科出身的技术干部干过政工,当过基层指导员,在武装值班连扛过枪……这就是老军垦王金水,革命的一块砖。

  19岁被选派支边

  和很多那个时代的人一样,王金水有着苦难的童年。旧社会,父亲在一个深夜被抓了壮丁,母亲一人独自拉扯五个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948年,刚满十二岁的王金水作为家里的长子,不得不担起生活的重担,开始在石灰山和石灰窑这条路上谋生活。1949年,王金水一家迎来了渴盼已久的解放,那一年,这一大家子人终于搬出了漏顶房子,有了自己的土地,不久,王金水还光荣的加入了共青团。

  1956年,19岁的王金水被选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边。“那时候挑选支边青年很严格,首先要出身好,还要单身,还必须是共青团员,这三点都符合的我们大队只有两个,能选上我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二话没说,我就答应了。”王金水告诉记者。

  1956年6月,经过短暂的准备,王金水踏上了西去的火车,来到了当时的农七师驻地奎屯参加边疆建设,从小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金水很快在工作中崭露头角。1957年3月初,组织上抽调王金水到中线工程支队(九团前身)参加乌库公路建设。12月,王金水和筑路部队被编入了当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如今的新疆阿拉尔市),让王金水没想到的是,自己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

  从普通农工到首批大学生

  1958年,由于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王震将军在如今的阿拉尔市成立了一所大学,即现在的塔里木大学。当年,王震将军亲自挥毫泼墨书写了“塔里木农垦”七个大字,让王金水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作为第一批保送人员成为了这所后来被称为“今日抗大”的第一批大学生。

  如今回想起这段经历,这位已经77岁的老军垦仍觉得不可思议,直到开学的那一天,王金水和同学们见到了王震将军,“将军当时站在主席台上对我们说,现在屯垦事业刚起步,我们要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你们是我要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将来都是要有大用处的”,老人对记者说:“你想一个普通农工摇身一变成了大学生,多不可思议”。

  这是老人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王震将军,与将军见面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将军的希望和要求成为了他和同学们的学习动力。

  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和同学们的往往是半天工作半天学习,“那时候还没有教室,老师把小黑板往树上一挂,拿个黄土块做粉笔,我们就把坎土镘往旁边一放,席地而坐,拿个小本本赶紧记,遇到没弄明白的问题,到了晚上我们就围着老师问。”

  这样的半工半读生活过了一年多时间,1960年初,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需要,农一师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库,王金水所在的水利系全体学员,跟随老师成为了第一批施工员,开始在工地上进行学习实践。当时在施工工地,为了得到准确的修建数据,每天王金水和同学们都要涉水工作,“那时候的水冷啊,冻得腿直打颤,经常抽筋,但为了赶进度工作,大家也都克服了,我们也有各自的分工,我当时负责修那个放水闸。”谈起水库,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正是得益于当初这批老军垦的扎实工作,这座水库已经安全蓄水达50多年。1961年,在水库工程施工现场,王金水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

  妻子周美莲:我就认准他了

  1963年,王金水第一次回家探亲,把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乡周美莲接到了新疆兵团,当问起为什么会跟着王金水来到兵团,夏美莲回答的很简单,“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玩耍的时候,他在帮妈妈干活,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去挣钱养家,我觉得他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刚到这里不到一个月,组织上就给我解决了工作问题”,后来,组织做媒促成了王金水和夏美莲的婚事。

  “他在九团当司务长的时候,一次去银行领工资,回家一数多了3000多块钱,就立马还给了银行,搁现在肯定没人会这么干,他就是这么踏踏实实,我就是看中他这一点。”夏美莲笑呵呵的回忆道。

  从1963年到兵团至今,夏美莲一直无怨无悔的跟着王金水,“跟着他,我种过菜、种过水稻、包过棉花地,退休的时候也只是个农工”,夏美莲对记者说。

  2007年,老人不幸的患了脑梗,夏美莲就担负起了照顾老伴的职责。目前,老人正在脑梗手术的恢复期,为了让老伴的腿舒服些,夏美莲每天都会把地暖温度调的很高,“他的腿从膝盖往下血脉不通,啥时候都是冰凉冰凉的,把地暖调高,他可以舒服一些”,边说话,夏美莲边替丈夫擦着额头的汗。

  王金水老人用他将近60年的兵团生涯,诉说了兵团建设的美好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大批的勤恳的兵团人,这一块块革命的“砖”,才垒起了兵团的美好明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