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广播员施贵华:无论报酬多少都愿意干下去(图)
//www.workercn.cn2014-05-18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过去的岁月中,伴着清晨的微风和黄昏的炊烟,乡村广播曾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关于故土以及乡愁的温馨记忆。时过境迁,在电视、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当乡村广播已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和视线里消失的时候,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街道兴旺村,有一个普通的广播员却一直坚守着,在19年的漫长光阴里每天为村民放广播,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执着地“联通”着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走向山区农村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路程。

    这位乡村广播员,就是兴旺村64岁的老党员施贵华。

    老施

    1986年接到一个光荣任务——播放广播

    村民

    广播哪天没响,要么是停电,要么是老施生病住院了

    兴旺村是滇中腹地峨山一个宁静的彝族小山村,每天清晨6时10分,悦耳的音乐声总会从村头的广播中传出,开始是民族民间音乐,6时30分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7时后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8时结束。平时村里政策宣传、森林防火、传达通知什么的,也大多是由广播传递。

    每天,村民们伴着广播里传出的音乐声起床,一边听着新闻,一边下地干活,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要是哪天广播没响,学生可能就会上学迟到,村民会耽误外出做活。“我每天听见广播响就起床,听不见就会睡过头了。”村民何应喜说。

    1986年,当过兵、立过二等功的施贵华任村大队支委,负责宣传工作,接到一个光荣的任务——播放广播。施贵华说,那个年代,广播是村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大家对广播的依赖也就降低了。1997年,村里的广播停放了,直到2006年才又恢复播放。施贵华说,在广播停放的那些年头里,自己每天早上都会准点醒来,在不时有鸡犬之声响起的寂静乡间清晨中,心里总是感觉到空空落落的。

    这19年,兴旺村的广播一直由施贵华负责播放,如果广播哪天没响,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停电,要么就是施贵华生病住院了。今年3月的一天,因为停电广播没响,可把村民们急坏了,纷纷找上门来“问责”:娃娃上学迟到了、外出卖菜的村民起晚了、国家大事也听不着了……

    老施

    只要乡亲们需要,无论报酬多少都愿意干下去

    村民

    一年只有500元报酬,买光盘都是他自己掏钱

    19年间,为了广播每天能准时响起,每天5时30分施贵华就得起床,不论天冷天热、刮风下雨。每天,他早早来到广播室,先用刷子清扫干净机器上的灰尘,然后检查机器,拉上电闸,拿出头天准备好的光碟,放入播放机。悠扬的广播声中,这个千人彝村从黑夜中渐渐醒来,村民们也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与忙碌。

    播放着广播,施贵华又拿起扫帚开始打扫村里广播室外的小广场和一段巷道。隆冬时节,早晨6时天还很黑,他就用手电筒照着打扫。等大家出门干活时,他已经将地扫得干干净净。他说:“平时来广场玩的人多,扫干净了才好在,乡亲们的心情才好。”

next-page

    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广播室里,设备简单,却很干净,甚至可以说是一尘不染。一台调频调幅收放扩音机、一台VCD播放机、一台老旧的电视机、一个话筒,就是施贵华全部的“装备”。抽屉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摞光碟,全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

    “除了要宣传好党的声音外,村里有个什么大事小情,通过广播传递一下,还是挺好挺方便的。”兴旺村委会副主任普孝富说,目前,村里一年只能给施贵华500元的报酬,平均一天才1.3元,而他还自己掏钱买光盘,义务打扫卫生,这些完全是一种奉献。老施工作认真负责,除了广播员之外,还担任着村文艺队的队长,是个热心人,在村里口碑很好。

    施贵华表示,只要乡亲们需要,无论报酬多少都愿意干,就是一分钱不给,自己也会坚持干下去。

    提起施贵华,村民李琼珍钦佩地说:“像施大哥这样,那么多年,每天都起那么早放广播,还义务打扫村里卫生,要是我,估计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老施

    只要自己还能动,兴旺村的广播就会一直响下去

    村民

    怕耽误放广播,就连去女儿家,他也从不敢多待

    因为常年播放广播、收听新闻的缘故,施贵华长期积累下来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成为了乡亲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许多村民生产生活中碰到什么难题,总喜欢来找老施拿主意,遇到什么开心事,也会第一时间来找老施分享。为了解更多的天下大事和政策法规知识,施贵华平时还喜欢看看报纸,晚上收看电视新闻,但为了保证第二天早上能准时起床,每天晚上8时30分他就上床睡觉。他有些遗憾地说:“《峨山新闻》是晚上8时30分才开始播,瞧不了,只能放弃了。”

    平时,乡亲们约他出去走走,他怕耽误放广播,都是当天去当天就赶回来。就连去县城的女儿家,他也从来不敢多待,担心早上广播没有响,孩子们上学、外出做活的人会迟到……甚至连生病住院,他心里也不踏实,总想着要为乡亲们播放广播。

    去年,他因心脏不好到县城住院治疗,广播两天没响。躺在床上,他翻来覆去,又是内疚又是担心,觉得没尽到责任,很对不起村民们,怪自己为什么会生病。很多村民给他打来电话询问是不是生病住院了,并赶到医院看望他。在村民们看来,如果不是生病住院,施贵华不可能连续两天不放广播。

    施贵华家并不富裕,主要靠家里的3亩地维持生活,儿子身体也不太好。前些年,村里人约他去玉溪市研和工业园区的工厂打工,每月能拿两三千元工资,他想想,还是放弃了,怕误了放广播。而今,头发已渐渐发白的施贵华依旧静静放着他的广播。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兴旺村的广播就会一直响下去。

    村民们说,现在,一天听不到施贵华的广播,心里就不踏实,没有了广播,生活似乎也乱了。而在施贵华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群众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既然做了广播员,就要一心一意地把它做好。他说,一个人要讲信用,才对得起大家。( 本报记者杨建华  通讯员李向文吴坤娱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