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为:在刘彦和老伴的悉心照料下,儿子的病情明显好转。(通讯员 王宏 摄)
编者按
两军对垒,他们挺身而出;解甲归田,他们退伍不褪色。本期国防在线聚焦3名老兵。他们中,有人再苦再难不给政府添麻烦;有人曾立下赫赫战功,又在关键岗位长年坚守“阵地”;有人一诺千金,代牺牲战友赡养母亲……他们奉献、担当、坚守,既是军中豪杰,也是时代楷模。“八一”将至,让我们心怀感动,再一次向这些老兵致敬!
在江汉平原腹地,有位8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他13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因伤退伍、精神失常的儿子,用永不褪色的父爱诠释何为“担当”。他就是松滋市斯家场镇舞龙山村村民、爱国拥军好父亲刘彦。
【镜头一】
盛夏时节,天不亮,刘彦轻身起床,悄悄将儿子的房门锁好,转身出门。他要步行去三里外的集镇上给儿子买早点。“贤林在北方部队多年,口味也发生变化,喜欢吃面食。”刘彦说。
刘彦1949年入伍,次年随队入朝参战,他参加过云山战斗、上甘岭战役等。战争结束后,退出现役的他放弃组织安排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
1982年,大儿子刘贤林也穿上绿军装,并多次受到嘉奖。1987年,刘贤林在回乡途中,替人打抱不平,被围殴重伤,并患上精神分裂症。
部队坚持为他治疗,却收效甚微。2001年,已转至三级士官的刘贤林退休并移交到松滋市军休所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士官退休,可以享受相关待遇。当时,军休所向福利院交纳了终身床位费,由其代养并为刘贤林提供治疗。“儿子发病时拳打脚踢,伤及无辜怎么办”、“毫无征兆就出走,哪有人来成天盯着”……思来想去,刘彦决定将儿子接回家。“有政府管,何必自找麻烦!”亲友纷纷劝阻。对此,刘彦说:“我和贤林都是军人,不给社会添麻烦!”
【镜头二】
“我回部队了!”刘贤林丢下一句话,匆匆离家。等刘彦缓过神来,儿子已走远。“贤林,等等我!”刘彦大声呼喊,儿子头也不回。
意识混乱的刘贤林,却有着部队情结。他经常不辞而别,步行到火车站。刘彦发现后,有时追不上,只得花钱请人帮忙找。
监控行踪,料理生活,定时喂药,安抚情绪……已到中年的儿子仿佛婴儿,一切生活无法自理,都要父母代办。“服侍吃喝拉撒是小事,最怕他发病惹祸!”刘老回忆,儿子刚回时病情严重,性情暴躁。发病时,桌椅门窗、锅碗瓢盆都成了发泄的对象。刘彦和老伴上前劝阻,常常被打。
为让儿子不乱跑,刘彦将家里的所有门窗装上防盗门和铁栅栏。为让儿子康复,老人四处求医问药。听说邻镇西斋有位老中医擅长治疗此症,老人满怀希望去寻特效药。为省钱,天刚亮,他和老伴步行出发了。西斋与斯家场镇相距二三十里,老人走一段歇一晌,到老医生家时已近中午,拿到药返回家时已是月明星稀。
【镜头三】
理着小平头,身穿老式军装。眼前的刘贤林,穿戴干净、整齐,军人的“板眼”犹在。刘彦说:“儿子是立过军功的人,虽然智残,但我一定要让他有尊严地活下去。”
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刘贤林的病情明显好转,可不时仍会发病:掀桌子,踢凳子,甚至抄起椅子追打父母……“他发病时我们只能忍、只能躲;他往外跑时我们只能跟、只能找。”
再难再苦,刘老一家从来没有向部队和地方提过任何要求。作为部队离退休军人的“娘家”,松滋市军休所长期关心刘家,定期电话询问、定时家访,并送医送药上门,帮助其解决生活难题。刘家在乡下,军休所考虑到刘家父子进城不方便,定期将刘贤林的退休工资送到家里。
近几年,看到刘彦年事渐高,照顾儿子越来越力不从心,军休所又多次提出将刘贤林送到条件较好的福利院代养,老人依然婉拒。
今年正月,刘老85岁生日宴席上,他给小儿子刘贤虎敬酒:“我走后,就要拜托你照顾哥哥了。我们是军人家庭,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记者 杨康 通讯员 叶华江 郭友华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