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张家增今年73岁了,收藏党和国家在重要历史时期的报纸、书刊、杂志等重要文献资料达半个世纪。由他创办的5个道德教育展览馆,分别建在邯郸的一些学校和武装部,成为当地德育展室和国防教育基地。
大多数人搞收藏是“不差钱”,张家增搞收藏却“差钱”。他41岁时,因胃病从原邯郸国棉四厂病退,至今仅有退休工资一千多元。再看看张家增,身材像高粱秆一般,满脸褶子,穿着一身旧军服、一双解放鞋。然而参观一下他的展馆,各种报刊珍品却比比皆是。
张家增的5个展览馆分布在邯郸不同地区,他开着一辆电动宣传车,每过几天就要到各个馆转转。他说:“每看一次,我都受一次教育,都愈加激发我的民族自豪感,让我更有动力去为人民服务。”
在邯郸县人民武装部国防教育基地,一组刊登在《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头版的消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个展览馆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国人民强起来了”以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用当时珍贵的原版报纸串联起来。驻足观看,在历史纪录面前,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位于邯郸县东辛庄学校的德育展览馆,以各种教育书籍为主,还有张家增自己制版并托人印制的各种拥军毛巾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宣传手帕。如献给党的十八大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宣传手帕,还有印有“邯郸人文精神”“岳母刺字”等内容的手帕。几十年来,张家增自制了数万条宣传毛巾和宣传手帕,光用过的制版就摆满了一面墙。
张家增说,为了红色收藏,即便倾其所有也愿意,因为自己乐在其中。他集办馆人、看馆人、讲解员于一身,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为收藏,他学会了木工活,自己制作收藏品的镜框、牌匾和展览用具。他说,搞收藏不单纯是为收藏,而是通过收藏和实实在在的行动,爱党、爱国、爱人民。
□本报通讯员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