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先前有一些想来了挣大钱的人,吃不了苦,丢下一句‘连命都保不住,给再多钱也不干’的话就不辞而别了,但不能因为畏惧就啥都不干了,有些工作总要有人去做。”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奖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二公司西藏甲玛矿采项目职工
“有没有漫步云端的感觉?”通往海拔5312米山顶的路上,颇有些浪漫情怀的刘会迎冷不丁问笔者。
由于严重缺氧,笔者气喘不已,头脑晕乎——略略望去,棉絮般的白云在脚底下缓缓飘移,真如“腾云驾雾”一般。
7月21日早晨,笔者跟随刘会迎来到国内最高的采矿点——海拔5312米的西藏甲玛矿采工程项目“南坑”露天采矿台。
甲玛矿采工程由中铁十七局集团二公司承建,刘会迎是该工程的项目经理。自2009年以来,刘会迎和他的团队就在这里工作。
在山上,有时会听不到心跳声
医学界划定,海拔4000米以上区域为“生命禁区”。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一个人什么都不干,坐在这里所消耗的体力,与在平地负重50公斤行走消耗的体力是一样的。
而挑战禁区、超越自我,已经成为刘会迎他们的生活方式。
“先前有一些想来‘挣大钱’的人,吃不了苦,丢下一句‘连命都保不住,给再多钱也不干’的话就不辞而别了,但不能因为畏惧就啥都不干了,有些工作总要有人去做。”说起选择留在高原,刘会迎显得很平静。
在高原,活着是第一位的。
寒冬时节,山上温度低至零下37摄氏度,皮肤一不小心碰在冰雪上,就会被粘住,着急抬手的话,胳膊会被撕下一块皮来。
有一次,工作累了,刘会迎躺在简易房里睡着了。不久就感觉有人在呼唤他。睁眼一看,所有人都围在他床前。
“至少10几秒钟没有听到你的心跳了,以为你死了!”同事说。
“在山上,有时会听不到心脏跳动声。那种感觉就像灵魂出窍一样。”说起这些故事,刘会迎像拉家常一样。
“不过,把高原的脾气摸透了,再大的事在我们看来都稀松平常了。我们一代一代的筑路人不都这么过来的吗?”刘会迎和同事都显得格外豁达和乐观。
有一年中秋节,海拔5100米的一处运矿通道堵塞了,刘会迎从旁边的通风井下去检修,然后顺着3公里的隧道走出来。
“在极度缺氧的隧道内,从来没有人敢穿行这么长的路程。”5个小时后,全身被粉尘“覆盖”的刘会迎从隧道口爬了出来——那时,他的双腿已经无法站立。
下山打开手机,看到家人发来的信息:“母亲要来看你,劝不住;电话又打不通,此时母亲已经在火车上了。”
刘会迎当时就慌了手脚,让职工搀扶着到火车站去接母亲。当看到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列车上走下来,刘会迎的双腿再也无法支撑,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此时,这个从不流泪的西北汉子眼泪哗哗直流。
“一辈子都忘不了母亲临走前嘱咐我的话:好男儿不恋家,要想尽孝,就把对家人的愧疚用努力工作来偿还吧。”
“我这是在‘还债’,哪敢有丝毫懈怠啊。”刘会迎轻吁了一口气。
这辈子注定和高原有缘
上世纪70年代,中铁十七局集团的前身——铁道兵七师是第一支进驻青藏高原的筑路部队;2006年7月通车的青藏铁路二期海拔最高点——唐古拉山口,正是他们承建的路段。如今,他们再度结缘高原。
“当兵在格尔木,两上青藏修铁路,如今在甲玛退休,我这辈子注定和高原有缘。”
在海拔5100米的露采作业平台,正在修理轮胎的焊工、52岁的廖能文操着四川口音对笔者说。
在甲玛项目,像廖能文这样的老兵还有12人。焊工、司机、电工等脏、累、苦的活儿,大多是这些老兵在干。
刘会迎说,通往海拔5312米的路,当初就是这些“老兵”们开着推土机在悬崖峭壁上开辟出来的。
甲玛项目经过摸索和实践,建成了国内第一套采用电气化铁路的高原电力系统。
铁路运行起来,维修就成了头等大事。“接触网”、“直流电”等专业名词,让干了大半辈子生活用电维修的老谢傻了眼。
“厂家的人过来,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跟在屁股后面学,晚上躺在被窝里吭哧吭哧地记那些眼花缭乱的电路图。”
“年纪大了,不服老不行了!在高原上记性衰退得厉害,有时连孙子的小名都记不住了。但青藏高原可不能忘了我们这些老家伙呀,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死后就葬在这里,下辈子还上高原!”说这话时,老谢的眼里泛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