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杨德禄的自豪和乡愁(图)
//www.workercn.cn2014-10-09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二○○一年九月,杨德禄一家在洼里乡洼边村的自家院子里留下这张合影。杨家院子十分敞亮,种满各种蔬菜和果树。

  二○一四年九月,杨德禄一家重回老宅所在地,身后雄伟的奥运场馆记载着洼里乡亲们为奥运成功举办所作出的巨大奉献。

  63岁的杨德禄每次路过奥林匹克公园,看到鸟巢、水立方,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有自豪,也有别人体会不到的乡愁。因为,他是洼里人,曾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

  国庆前夕,记者在昌平小汤山镇的一处乡间林舍,采访了杨德禄,他在这里创办了“洼里博物馆”。四周绿树、流水环抱,小鸟啁啾,窗前还不时路过牵着毛驴的老乡,“这地方太像家乡了,第一次来就不想走了,我想在这里还原一个洼里。”

  朝阳区洼里乡,是在北京市版图上已经消失的村庄。原址,现在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主场馆所在地。

  2001年7月13日晚10时,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那一刻,全北京沸腾了,从此与奥运结下不解情缘的洼里人更是激动得彻夜不眠。“那个晚上,全村人有一多半去了天安门,汇聚在欢腾的人群中,热闹了一个通宵。”

  清晨,人们回到村子,晨曦洒在熟悉的乡间小路、屋檐、枝头……大伙儿又止不住地落了泪,申奥成功,意味着奥运工程很快就要破土动工,乡亲们马上就要离开故土。生活了数百年的村庄,就要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见自己飞了起来,往下俯视,啊,这洼里太漂亮了,到处是一片片绿洲,我惊喜地大叫起来,招呼着幼时的小伙伴,你们快来看,家乡好美呀……”

  梦醒了,一个念头出现在杨德禄的脑海里:办个家乡的博物馆,留住美好的记忆!

  拿着100多万拆迁款,杨德禄在距家乡10多公里外的小汤山镇租了块地。接下来的几个月,杨德禄挎着照相机,骑着小三轮,走遍洼里大街小巷,拍摄图片千余张,记录下未拆迁的路牌、街道、老房和乡亲们。

  杨德禄家几辈都是洼里人,祖父杨玉田是四乡八里有名的“杨木匠”,父亲杨文举是村里的会计,出了名的“铁算盘”。搬家时,祖父做的农具、父亲记的账本,母亲陪嫁的炕箱,也都被收进了博物馆。

  得知杨德禄要办博物馆,乡亲们热情地捐赠老物件儿、收集各个历史时期资料。年过七旬的姚永祯是“公主坟”第5代看坟人,凭记忆绘出了公主坟的原貌;羊坊村张振武捐出了上世纪50年代互助组时期的老照片;80多岁的老乡长张德庆用录音留下了宝贵的口述资料……

  一个寄托着深厚情感的乡村博物馆办起来了。2008年7月,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20天,洼里博物馆正式开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洼里人搞了一个小型的火炬接力,作为“奥运村”的原住民,他们要把这个村的历史传承下去。

  如今,村庄已经消失了十多年,不少老人已经故去,惟有这座博物馆还焕发着活力,1000多幅老照片、500多件实物,默默讲述着洼里的故事。

  不仅如此,博物馆还传承着洼里特有的“三皇炮锤”、摔跤、仰山开路圣会等多项文化遗产,每逢节日,散居在各处的洼里人就会重聚在“洼里博物馆”,举办花会、演出,这里,已经成了他们第二个家。

  “有时,我们也会相约回老家,站在那里,一抬眼就能看到鸟巢,那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候,可也是最悲情的时候。去一回哭一回,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念。”说着,杨德禄的眼圈儿又红了。(记者 闫雪静\文 李继辉\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