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京城废品站:淘旧有妙招
古籍、旧书、旧期刊、单据文契票证、金石拓片、舆图、老照片、各式建筑构件、古旧家具、老物件……只要是跟北京沾边的,他都收。
崔勇压力不小。
毕竟辞了体面的工作开家小书局,在不少人眼里也不算是正儿八经的事儿,再加上开店用了不少钱,日子一下就变得紧巴起来。可这儿既然是书局,那就不能没有书;看到好书不买下,那就不是一个好掌柜。
“为了支持我,当时姑姑送了我一辆电动自行车,我就骑着它去进书、驮书。那时出门我都把帽檐儿压得低低的,不好意思被人认出。”
一开始,崔勇和很多淘旧的人一样,成天往报国寺旧货市场、潘家园跑。每周他都会开着自己的电动车,前胸和后背各背着一个大包去转悠。高大的个头加上年轻的身影,让崔勇在旧货市场里特别扎眼,慢慢地小贩也就都认识了他。
随着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崔勇开始把眼光放大:古籍、旧书、旧期刊、单据文契票证、金石拓片、舆图、老照片、各式建筑构件、古旧家具、老物件……只要是跟北京沾边的,他都收。久而久之,他还生成了一套自己的淘旧窍门——和废品站老板交朋友。
“逢年过节,别人走亲戚看长辈,到人家送礼的时候,我就提着好酒好菜往废品站送。”
崔勇不讲究不嫌弃,坐下来就能和废品站的老板们喝酒吃菜,侃天说地地聊上一整晚。就这样,他和京城好几个地方的废品站老板都交上了朋友。崔勇为人爽快,身为老北京的他还爱讲究个“面儿”,不仅不爱压价,还经常大胆“放话”——“有值钱的东西都交给我小崔,不管多少钱,我都收。”所以当废品站的老板们遇上好东西,也爱第一时间给崔勇打电话。
有一年冬天,寒风瑟瑟,正在家里窝着看书的崔勇突然接到了废品站老板的电话,老板告诉他“有好东西”。崔勇二话不说,背了包就往外跑。当时路上的积雪还没有化透,因为天气太冷,街上的行人少得可怜,崔勇骑着个小小的电动车在宽大的马路上“狂奔”,因为出门着急忘戴口罩,鼻涕流了一路。等到收完书回到家里,却怎么也进不了家门——手指冻僵到握不住钥匙,更别说拧开门把儿了。回想起当年收书的冲劲儿,崔勇自己先笑了,“冻得就一植物人儿似的”。
都说淘旧货不仅需要好眼力好学识,还得让资深的师傅提点提点,可是在崔勇这儿却没这么一说,因为他捡漏全靠自己独特的眼力、敏锐和直觉。有一年,前门地区拆迁改造,崔勇闻讯跑到这儿转悠,于乱石堆里,无意中看到几块“异样”的石块,当时崔勇就觉得这个石块应该有故事,当即不动声色,花了100元钱,雇了几个工人让他们把石块抬回店里。工人一走,他立马关门清洗石块。随着灰尘被一点点除去,石块开始露出本来的面貌——竟是一个被拆除老铺的匾额,写有 “中华兴”三个大字——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爱国商人给自己的商店起的名字。
“这三个字和我创业初衷是一样的,我当时就把这牌匾摆在了书局里,说什么也不卖。”崔勇说起自己的捡漏史,还会不自觉露出一丝得意的笑。
有同行谈起这个年轻的掌柜,也不禁竖起大拇指“年轻人,懂行!”
西四南大街43号:
“我也是读者”
崔勇也挑顾客,有时遇到不把书当书的主儿,他会不留情面地说:“对不起,这书我不卖。”因为在崔勇的心里,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儿——“卖书就如同嫁闺女,这书我就交给您了,我得送给真正需要这书的人。”
正阳书局从开业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在实体书店摇摇欲坠的今天,这早已成了一个奇迹。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北京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2013年底的时候,到前门大栅栏的书局里找到了崔勇。
原来,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文物空间的合理使用,西城区决定将位于西四南大街43号的元万松老人塔院加以改造,希望依托古塔深厚的文化积淀,将小院打造为立足于传播北京文化的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盘活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位年轻有为且深爱北京文化的崔勇自然而然成了“守护者”的不二人选。
崔勇也高兴,他能够搬到老文物边上开书局,还不用承担租金,自然而然鼓起了十二分干劲儿。因为装修时间仓促,从来没学过设计和布局的崔勇决定亲自上阵,从整体布局到内沿装饰,崔勇全凭自己的感觉来设计,效果竟也出乎意料的好。
今年4月,正阳书局西四分局开张了。随着书店的面积扩大,藏书量的增加,要处理的事也开始多到十个手指数不过来,崔勇觉得需要找人帮忙了。
“这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曾经是我的客人。”
“现在西四分局的负责人,就是我书局的老主顾。”
当年,这小哥第一次到崔勇的店里买书,只挑了两本,其中有一本是《蛐蛐谱》。“原则上我是不卖的,但是那时候经营状况太差,需要钱,所以只好忍痛卖了。”可是崔勇还没等别人走出200米,便反悔了,于是他赶紧追了出去,叫住这小哥后就开始连声道歉:“哥们儿,真不好意思,这书我不想卖了。”这位小哥也理解,于是就原价退给了崔勇。这一来二去的,志同道合的俩人成了朋友,常常一起漫天的侃大山,满京城的淘宝。西四分局开张后,这小哥受崔勇之邀,便辞了职到这儿来当掌柜。
或许是受万松老人塔历史气息的吸引,很多人路过此处,都忍不住进来逛逛。遇到好书,他们就坐在店里看上一整日。崔勇不驱不赶,还主动凑上前跟他们聊聊老北京的事儿:
海子、城门、骆驼、象,说完高塔说旗杆——什么大说什么;
东单、西四、鼓楼前——哪儿热闹说哪儿;
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什么神乎说什么;
凶杀案、侦缉队、小绺、白钱、大轮贼——什么邪乎说什么。
不过,崔勇也挑顾客,有时遇到不把书当书的人,他会不留情面地说:“对不起,这书我不卖。”因为在崔勇的心里,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儿——“卖书就如同嫁闺女,这书我就交给您了,我得送给真正需要这书的人。”
有人看了电视报道后专程跑来猎奇,院子里逛上一圈,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帅气阳光的崔勇身上。
“这么年轻帅气,没事闲来开书局,你是富二代吧?”
崔勇也贫嘴:“哪个富二代会来开书店啊!”
如今,正阳书局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收支基本平衡还能有盈余,可是崔勇想把正阳书局打造成一个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一体的阅读空间,让热爱北京的人能够在这里看书、借书和淘书。“收购旧书、抢救旧物件、办公益讲座……这些都需要资金”,所以一年到头,崔勇的工作不仅不轻松,有时甚至还囊中羞涩。
入秋之后,北京的天黑得很快,采访结束的时候,书局里的顾客早已所剩无几,崔勇却说他还有一些事儿要办,不能下班,说着的时候,他已经轻轻地把一扇古旧的隔扇门扣上,并将一本放乱了的书摆放好了。
“有人说我是掌柜的,说起来也惭愧,我其实和大家一样,都是读者。”
如果非要在崔勇身上找不同,可能他就比别人,多了一点对老北京文化的热爱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