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阜新农民宫玉清40年写出百万字小说
//www.workercn.cn2014-10-21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普通农民用40年时间写出100余万字的小说,先后写了6部长篇小说,发表了2部长篇小说,写初稿用过的烟盒有2万多个,而他的写作场所遍布田间地头、打工工棚和自家的饭桌。

  他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毛岭沟村63岁的农民宫玉清。

  “现在还写小说呢!每天打工干活之余有点时间我就写稿子。 ”“十一”期间,记者见到外出打工回家探亲的宫玉清,提起写小说,他顿时来了精神,眉飞色舞地和记者唠起了写作心得。

  宫玉清初中毕业便回家务农,恢复高考后,由于年龄超限他没能圆大学梦。不能上学读书,宫玉清就在家里看,家里条件差买不起更多的书,他就到村里阅览室和左邻右舍家借书看,政治类、历史类、哲学类……只要有书看,他就喜笑颜开。

  阅读之余,宫玉清心头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梦:啥时候自己也写本书?

  追梦要付出行动。宫玉清有时间便同身边的老人聊天,听一些家乡人民抗日的故事,晚上就坐在油灯下、趴在小饭桌上写故事。为了省钱,宫玉清到处搜集烟盒当稿纸。白天,无论在田间地头劳作还是在山里放羊群,只要有了灵感,宫玉清便放下手中的活,把想到的情节写到烟盒上。

  由于自己识字不多,新华字典成了宫玉清随身必带的物件,几十年来,宫玉清翻烂了20多本新华字典。他前后使用约2万张烟盒纸,用铅笔头写出了堆满两木箱的手稿。

  2001年底,宫玉清有了灵感,开始把自己几十年来搜集的故事进行细致整理,并以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为主线,历时3年多,完成了30多万字的处女作 《狼洞山血泪》。他说:“我把村里人抗日的故事插上翅膀,让它从山里飞到纸上了。 ”

  2006年,第一篇长篇小说在家压了30多年后出版了。宫玉清欣慰地说,那滋味,比过年吃一顿饺子还满足。

  看到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变成铅字,宫玉清劲头更足,一边整理自己几十年来撰写的另外3部作品的初稿,一边积淀新的素材开始创作。 2010年8月,宫玉清到沈阳打工,尽管工地的活儿很辛苦,可他仍然坚持一边干活一边写作。

  建筑工地的老板被老宫的写作热情感动,就尽量给他安排一些看管器材、车辆和分发器械等相对轻巧一些的活儿。而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也让老宫的创作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变,他将《新华字典》换成大版本的《中华词典》,烟盒也被信纸取代。打工的日子里,老宫每天都是吃过晚饭就躲到工棚里写作,有时候,工友们聚在一起喝点小酒、打个扑克,老宫从来都不参与。久而久之,工友们也都开始叫老宫“宫作家”。

  4年来,宫玉清又完成了20余万字、反映改革开放后山村老百姓生活的《莲花山传奇》;现在,他正在创作一部打工题材的长篇长说,目前已经书写了30多万字,作品的名字还没有最后定。老宫一边写新小说,一边还要抄写《莲花山传奇》的初稿,由于眼睛花,加之时间有限,老宫一天抄写不足3000字,有时候抄错了还要重新抄。“再有半年时间,这部作品就能抄完了,到时候我要工工整整地把作品送到出版社。”宫玉清脸上刀削剑刻般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

  “种地和打工是生活的需要,写作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嫁给’写作,钟情一生。年龄越大沉淀的素材越丰富,我和写作的感情就越深,只要能写得动,还有创作的想法呢。”宫玉清对自己的写作前路踌躇满志。

  □李 辉/本报记者/郭宝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