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四十年前,我在胶东故乡即墨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上学念书。徐立诰老师当时在村小学任教,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他是我伯父的同学和好友,他们两人,再加上村里一位和我同辈的大哥延洵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个小村里最早的几位高中生,三个人同级毕业于店集镇上有名的“即墨二中”。这所中学创办于1952年,前身是坐落在黄海之滨的即东中学。1954年夏天,即东中学由金口迁往即东县的店集镇上,两年后,即墨、即东两县合并,即东中学随之改名为山东省即墨县第二中学。上世纪80年代,这所中学已是青岛市的重点中学。听我伯父讲,他们同学三人当年毕业后,相约着要去报名参军入伍,但最终只有我伯父和延洵哥如愿以偿,立诰老师因为家庭出身问题留在了村里,从此就在家乡村小学里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先生。
我在村小学念书时,立诰老师已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了,只是那时候还没有“书法家”这样的称呼。现在回想起来,他那时候常写的书体,就有楷、隶、行、篆等。我们这一茬学生当时年龄尚小,但也大都受过他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模仿过他的字体。至少到我初中毕业离开家乡时,我写的字体里一直留有老师书体的影子。只是我是个不争气的学生,到现在也没有把毛笔字练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那时候,每年春节前夕,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把买回的大红春联纸送到小学校里来,请徐老师书写春联。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就成了为他铺纸、研墨的“书童”。大红春联归老师亲自书写,有时候他也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显显身手”,分工书写一些诸如贴在粮缸上的“五谷丰登”、贴在进门照壁上的“抬头见喜”、贴在水缸上的“年年有余”、贴在箱子上的“新衣满箱”之类带有吉祥和喜庆意味的小条幅。那个年月里,临近春节时,在外地工作的人都会陆续回家团聚,一家的归客,几乎也就是全村的归客,村边巷口,热热闹闹;人情怡怡,村庄内外总是充满了过年前令人喜悦的气氛,平日里邻里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偶尔的不快,也都在这喜庆的气氛中化解了。立诰老师多才多艺,除了写春联,还写标语牌、刻蜡版、为电影队写幻灯片等等,样样在行。多少年来,我们那个小山村,因为有了徐老师这样一位心系乡梓、殷勤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的乡村知识分子,也真算是有幸了。无怨无悔的徐老师,惠人多矣!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跟随家人离开了故乡,在湖北念完了高中和大学。这期间我跟徐老师有过几次通信,还把我写的怀念故乡的诗歌习作寄给老师看过,不知老师是否还保存着这些书信和诗歌习作。如果还保存着,那应该算是我较早的一批“少作”了。90年代有一年清明节,我伯父还在世时,我陪他回过一次故乡。巧的是,当时离开老家多年、已在郑州定居的延洵哥,也正回到村里探亲,他已有四十多年没有见过我的伯父——他少年时代的同学伙伴了。那天他站在村口,一眼就认出了已经白发苍苍的少年同学,大叫了声“四叔”,两个人就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这次回乡,他们三位老同学意外地在老家相聚,都很高兴。徐老师拿出了他各种书体的书法作品,一一展示给他的老同学和我看。我伯父虽然不是书法家,但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清正、漂亮。他给徐老师的书法提了几条建议,同时也给我这个晚辈布置了一个“任务”:如果能力所及,可以对外“推介”一下老师的书法作品。这其实也是徐老师心存多年的一个愿望:他很希望能够加入一个正规的书法家协会。
教育改革的创新者——苏建庭(组图) | 2010-08-04 |
教育改革的创新者——苏建庭(组图) | 2010-08-04 |
司马武当:翰墨扬魂唱大风 | 2010-08-04 |
杨春松:普法宣传的旗手 | 2010-08-04 |
沈莉:墨笔成章 师心如痴 | 2010-08-04 |
八旬翁办“学校” 坚持16年免费教诗词书... | 2010-08-04 |
书法家牛尔惠:送福也需要“走心” | 2010-08-04 |
“慈善老人”白浩:为激励热心市民做好事 ... | 2010-08-04 |
残疾教师冯东海:手拄拐杖 在三尺讲台“唱... | 2010-08-04 |
武警甘肃省总队酒泉市支队刘兴贵:谋一次私... | 2010-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