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五世同堂的和美之家:吵架不是积累晦气?(图)
//www.workercn.cn2015-02-17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第二代 我们都有这样的父亲母亲

    他在兽医站工作,一年大半不着家,家里全靠她。

    她叫纪秀兰,家外铁姑娘,家里铁脊梁。

    新中国成立初,如皋和许多地方一样大兴水利,人工挖河,“上河工”是社员常态。纪秀兰是如皋的申纪兰。她干活不甘男人后,人誉“铁姑娘”,常能赢得草帽、毛巾之类奖励,这些物品像军功章一样带给这个家很多荣耀。在家里,她和媳妇们一起洗衣做饭,田里的活一起干,每逢收种两大农忙全家人都一起出力。当时还养猪上百头,很多都是体力活。这位母亲“一顶几”,实在扛不住才分摊点给子女。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她也总会节衣缩食,维持好家庭生计。“她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干活都要在人前面,教育子女要吃苦耐劳,做人做事都要好;地里的活计也不要落在人后,做到人气旺地不荒。”

    庞大的家庭一般都要分家。子女们都成家后,他曾提过分家,但她坚决不肯,对他说:“我们和和美美分什么家,要分也就你一个人出去吧。”

    再后来,她不幸得癌,每况愈下,地里的活没人管可能撂荒,才主动提出分家:主要是明确与落实责任,促使两个儿子自己的责任田自己来种。作为庄稼人,她视土地为性命,容不得土地荒芜——那是家道败落的特征。

    名义上虽说分了,但“生活从未分开过,大家还是一起吃饭,从早到晚生活起居都在一起”。

    由于她是村里的“大好人”,去世后,遗体前往火葬的路上,临近村民们早早守候送别,一路“留茶”(在灵柩经过处摆放供品)。送葬队伍经过时,乡亲们为她烧纸钱,两个儿子便下车回以跪礼答谢。一路下来,兄弟俩裤子磨破,膝盖磨破。

    而他,叫王学中,今年75岁,一辈子就是个勤恳敬业。不管过年还是节假日,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雪,不管白天还是夜里十二点,只要有人来敲门,就要去。“这些都是有急事的,迟缓不得。”当时没有公路,都是小路,就骑自行车摸黑前行。远的十几里路,中途还要喊船老大起来,坐船过渡,出诊后再摸黑赶回兽医站。有的时候,要给牛输液,必须要等到输完才能回来,夜里是无法睡的。“虽然辛苦,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哪?记者问。想了半天,老人说的是:“我至今都难忘他们烧茶给我吃,递热毛巾给我洗脸。”就是这么朴实。

    其实每到新年,他都分外快乐。虽然早已不做兽医,但早年的付出,还在不断收获。至今每逢过年,依然总会有他早年服务过的人家前来拜访。尽管他们也早已不从事养殖,但“王兽医”当年的帮助,他们一直感念在心。

    勤恳做事、勤俭持家,这样的父亲母亲,是不是在每个人的家族史里其实都能找到?他们就是我们的来路,而且是从自家里来的。

    所以王学中面对记者,动情讲起了“家”——晚清祖辈开过私塾,重教尚学,与人为善。父亲自学成才,四乡八里有名的看牛的兽医,后来大明乡成立兽医站的元老。他自己子承父业,大儿子随叔父学红木雕刻,小儿子便随他学兽医,泰州牧校深造后进入兽医站,可谓“兽医世家”。进入新世纪,养殖业基本退出当地,王家兄弟又转型做起新发展起来的苗木绿化生意,同样渐成“苗木大家”。不管是早年兽医还是雕匠,还是如今的花木商或教师,王家的立身处世得到一致好评。

    “他们家几代人都这样:讲道理、会做人、孝敬、拼搏。不管从事哪行,都能干到最好。”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评价。

    家风,有时候是要用时间来丈量的。

    第三代  欠人家的都还完才能安心过年

    看人要看关键时。家风,也总在最艰难处,泽披后世。

    年关难过,但他们家一点不难过。1995年,学兽医的小儿子王玉康和妻子王美,就是快快乐乐在猪圈里过的年。当时家里经济困难,“他刚辞职改种花木,活计非常多,还养了五六十头猪。我是代课教师,正好那年‘内招’考试,考过能转正,田里只好他起早带晚,夜里借着月色干。我们目标就一个,要改变现状,要把这个家撑起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偏偏“猪比较奇怪”,好多次都是过年的时候才生崽!夫妻俩不得不将沙发垫子垫到外面猪舍去,夜里睡在猪圈旁随时观察。邻居笑说:“今天又睡席梦思啦!”(当时一般人家的床上都还没有席梦思,是传统的架床)。就这样,猪舍里,“他做小猪睡觉的草窝,我看书”;猪生崽时,“他接生,我看书”。现在回想,“依然感觉温暖甜蜜”。

    年关难过,但他们家一点不难过。记者到时,他们在忙着清理账目,“欠人家的都还完才能安心过年”。春节还有几天,年货却不着急,一是东西随时可买到,二是全家派一人采购即可,回来一起分,你多点他少点都无所谓。“关系好,情感融洽,多少钱都买不来。”记者不禁想起一位同事的家传:爷爷临终交代父亲两本账,“一本是人家欠我们的,如果给你就拿,不给就不要去催;另一本是我们欠人家的,无论如何一定要还上”!看人要看细微处。家风,也总在日常点滴,滋养兴旺。

    第三代的三兄妹,加上配偶是六人,且不说下有小,光是上有老就达近10人。他们是“所有人对所有人”。平辈相互扶持,赡养老人也不分彼此。妹夫徐志高忙于在上海打市场,回家较少,他的父母有生病或别的需要,妻哥小舅便会分忧。“一个男人,家中安定放心,外面能成就更大事业。”

    老人床上用品清洗换季,定期梳头剪指甲,王美总不会忘记。“家里的事,需要做什么,说都不用说,谁看到了就去做。”

    丈夫王玉康深有感悟,结婚以来,他从未对妻子说过要对长辈怎么样,“孝敬是种自觉,正如吃饭要提筷子一样”。

    他们的大嫂仇秀兰,名字和婆婆纪秀兰一模一样,做人做事也一样。双腿肌肉萎缩瘫痪,坐着轮椅坐镇店里,帮衬儿媳24小时营业,夜里也做足生意。按摩椅、轮椅、助力车是弟媳买的,儿媳又每天开车带她去市区医院做2小时康复锻炼,仇秀兰很满足。早年嫁来就感到王家互尊互爱,长辈以身作则,晚辈自然看齐,一代代言传身教就成了家风。做儿媳,做婆婆,仇秀兰都不觉难。

    在他们的理念中,自损的事情从来不干。所以,不说脏话;所以,不愿红脸;所以,结婚30年磕磕碰碰有,但夫妻真从没大吵大闹。相信读者看到这里已经会觉得,他们说的许多话、做的许多事,很简单、很日常,都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老道理了。但他们可贵在变现,而且持续,而且自觉。家里小环境的好,帮他们得以从容应对外部大环境的变。三兄妹历经变迁:大哥王玉建是四乡八里知名木匠,雕刻的家具如今在当地近乎传家宝。子承父业的王玉康,做兽医16年“不分昼夜随叫随到”,自行车摩托车行走田间地头,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只为“对禽畜救死扶伤就是帮养殖户拿稳饭碗”的职业精神,收获广泛赞誉尊重。2000年因养殖业锐减,重起炉灶再转型,和大哥妹夫一起进军花木业。万事起步难,为打开市场,每每夫妻齐上阵,骑摩托车到各地推销树苗,硬是一步步打开局面,自行车换成摩托,如今每家都有超30万元的轿车。再后来,做工程、做基地、做贸易……王家三兄妹,一直是乡亲们信得过的致富带路人。“好人,靠谱!”这是外界对王家兄弟的评价,虽然简洁,但颇有分量。

    “家庭和睦,在外才会受人高看。你如果在家庭中都处不好,别人和你做生意便要三思,这样不顺的地方就多了,路很难走宽。”王家人对记者说的心里话,更发人深省。

    采访恰逢一位浙江金华的苗木商老宋来“结账”,他告诉记者:“我们合作十来年了,老王这个人非常可靠,你看看我上千万的货都敢给他赊。”家和万事兴,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