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爱文化”的农民吴光明:卖祖宅借钱办文化站
//www.workercn.cn2015-04-2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勤劳助他渡难关:坚持骑自行车140公里买书

  目前,春涛文化站已拥有图书约1.7万余册,各类杂志230余种,每年接待村民上万人次,观看科教片的村民达4.5万人次,走出了一条“群众得实惠、站里有收益、社会出效益”的乡村文化创新之路。  黄泥村村民丁天生见证了文化站的从无到有。“年轻时,每逢农闲就来书屋看武侠小说。吴站长很勤奋,发挥了自己的文化特长,还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丁天生说,为了养活文化站,吴光明承包了百余亩水稻,放下笔就拿起锄头下田,起早贪黑地干,还包揽了村里的墙体广告,过年时给人写春联赚点小钱。

  但丁天生不知道,这个文化站是吴光明变卖自家祖宅、四处借钱才建起来的。

  1990年,刚接手文化站的吴光明感觉到“文化站要扩建,要有新场地。”当时乡里穷,干部的工资都难发出来,更没钱建文化站。吴光明跑去和乡里谈,他表示只要乡里愿意出地,文化站的运作资金他自己来解决,而且不要工资。

  拿到地之后,吴光明陷入了没钱盖楼的困境。他的笨方法是——像文章里的退伍军人一样变卖房产。“当时全家人都反对,认为我在‘劳命伤财’,老婆一度要闹离婚。”吴光明的妻子彭样娥只有小学文化,嫁给吴光明是觉得“他人好,字也好,还有文化”。可卖祖宅那一年,彭样娥感觉“过不下去了”。

  吴光明一面给妻子立下“绝不让你饿肚子”的“军令状”,一面给妻子灌输理念:“办文化站是行大善,农村没文化很可怕,知识能改变命运。村里除了麻将没别的业余生活,输钱了喝农药的都有,咱这是在救人。”

  彭样娥回忆起那段苦日子,忍不住摇头:“卖老宅换来1.1万元,前后还借了几万块,才建起文化站的两层楼。购置图书等文化设施,掏得都是自己口袋里的钱。”卖了老宅没地住,夫妻二人就在文化站的二楼辟了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当卧房。

  最初十年,吴光明骑着自行车去140公里外的省城旧书市场买书。“5点左右天刚亮起床,大约下午1点才能骑到南昌。好点的书1元一本,连环画之类的小册子几角钱一本。一次带回来百余斤书,蛇皮袋捆成三捆放在后座。”彭样娥告诉记者,这能省车费。

  吴光明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帮他渡过难关的法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文化站的书屋边现在开了小卖部,加上种田和写墙体广告的收入,一年能有五六万元。除可保证文化站运作和开展下乡文化活动外,还能有些盈余。虽然经济平平,但是精神富足。”吴光明对现状比较满足。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