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翻看荣誉证书,李光忠对陈国英说,这是褒奖,更是动力。本报记者 宫喜祥 刘莹 马刚 邹晨莹
点亮心中那盏灯
本报评论员
有一种坚守,看似平凡,却震撼人心。有一种信仰,贯穿岁月,却历久弥坚。
李光忠和陈国英夫妇,一个是基层干部,一个是村民组长,因为信仰,他们成就了比翼齐飞的美好姻缘;一个拿笔杆子,一个用锄把头,因为信仰,他们发展了林茂粮丰的美丽乡村;一个掌握政策,一个具体实施,因为信仰,他们塑造了重德尚义的崇高形象。他们被视作百姓期待的好干部,被称为群众敬佩的真公仆,正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亮着一盏灯,一盏信仰的明灯。
点亮心中那盏信仰的灯,我们才能把家的良好风气传承下去。无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他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家庭和睦幸福,促进亲人相亲相爱。当我们被他们感动,请迈开追寻脚步,赓续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点亮心中那盏信仰的灯,我们才能把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来。无论时空发生怎样的变迁,他们坚定信仰、务实为民、清廉公正,不讲复杂的理论,不喊空洞的口号,脚踏实地在践行,坚强有力在担当。当我们被他们激励,请扛起责任在肩,站在信仰之巅,使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成为给群众谋福祉、办好事、做实事的坚强基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不竭动力。
红绿相间的日记本在书橱里码了三排,有136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穿越了62年时光,字里行间,跳动着男主人人生理念的火热激情,记录了“永远跟党走”的忠诚信仰和工作生活历程。
大红奖状、奖章、证书整整齐齐挤满一个旧木箱,总共获各级奖励39次。这些荣誉,满载着女主人扶贫济困、修路引水、种树护绿、传承家风的生动故事。
他们是最普通的基层干部,却让信仰“内化于心”;他们生活在边远小山村,却让信仰的光芒映照一方。
他们就是大方县理化乡年过八旬的彝族党员夫妇李光忠、陈国英。
坚守:信仰的灯塔照亮人生的航程
理化乡大塘村大水井村民组,绿树掩映着李光忠家老木瓦房。
靠窗的书桌上,眼镜、剪刀、胶水、书刊有序地摆放,对面墙上挂着几幅照片,一个齐人高的书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136本笔记本,每本都标明顺序和日期。
“读书学习我是离不开,就像每天不能不吃饭一样。”李光忠老人讲话中气十足,笑声朗朗。
随手挑出几本,细细翻看,一页一页像电影画面般播放着60多年的光阴记忆——
1953年9月1日,李光忠正式参加工作,并开始记日记。日记的开篇,领导为他写下励志语:“光忠同志:你是青年的先进,人民的助手,当努力锻炼好自己,改正不好的作风,安心为人民服务到底。”
从此,“红心向着党”的崇高信仰,“永远跟党走”的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追求,写进日记,日积月累,不断升华,如灯塔一样照亮人生的航程。
1961年11月19日,李光忠记录学习中央文件的内容:
“凡是作风好的,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干部,都应该受到表扬。提倡干部说老实话,我们共产党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遇事同群众商量,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绝对不能有官气。”
1973年2月,李光忠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23日,他在日记里写道:
“心向北京心向党,胸怀世界看全球。当好党的好儿女,愿做人民老黄牛。一颗红心忠于党,千锤百炼出好钢。”
1981年元月20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李光忠在日记里写道:
“土不包产到户,民生难富裕。土地包产到户,不吃大锅饭,群众分到了地,可以各有施展,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老百姓衷心拥护、感谢党的好政策。”
1992年初,65岁的李光忠从理化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退休,他的妻子陈国英在这一年加入了共产党。退休后,为了充分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他通过订阅报纸和看电视汲取思想营养。一些报纸被他保留下来反复阅读,做成剪贴本,关键地方还划上横线。他还经常翻阅自己的日记,咀嚼着往昔光阴。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八项规定等内容,他都能如数家珍。
说起时代变化,老人翻开第134本日记本里的心得:“邓小平说,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革开放,不改善民生,只有死路一条。”
谈起党的方针政策,他兴致勃勃地说:“习总书记提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开天辟地。”
李光忠对政策、法规的熟知,知识和见识的丰富,为人友善和做事的认真,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很高威望。当地干部群众每遇大事小情,都主动向他请教参谋,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解除心中的疑难困惑。
共勉:婚姻爱情是有条件的约定
李光忠生于1928年,妻子陈国英生于1931年。夫妻俩都经历了兵荒马乱岁月。李光忠在鸡场中心国民学校读过小学,解放前他一直关心中国革命的情况,红军长征经过大方、贵州地下党支部在毕节成立、国民党在大方县羊场坝修飞机发动机制造厂、日本鬼子1945年投降……这些事情都让他记忆犹新。
“解放前几年,国民党拉兵厉害,我感觉不能跟国民党走。一发现拉兵的人来,我就带着年轻人往山上躲。”李光忠回忆。
新中国建立后,李光忠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也迎来了与妻子陈国英的美满姻缘。
1951年初,李光忠参加土地改革,任大塘村农会主席。比他小3岁的陈国英,任大塘村姊妹团团长。“当时为了吸引群众听政策,由陈国英组织妇女唱歌跳舞,接着我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李光忠说。
二人一起为新中国工作,志同道合,感情日深。
1951年8月,李光忠和陈国英喜结连理。婚前头一天,李光忠写了一封信念给不识字的陈国英听:“国英同志:我们在革命中认识,婚前的相好条件:一、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不变心。二、敬老爱幼,热情关心团结同志和群众。三、支持我的工作,不拖后腿,减轻我的压力。四、多做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五、共同当好好丈夫和好妻子。这五条你能做到我就同意。”陈国英听后笑着把字签了。
以后的日子,这对伴侣坚守“婚约”,互敬互爱,辛勤工作、勤俭持家。李光忠1953年成为正式干部,到大方县城关、马场、鸡场、达溪、羊场等多个地方工作过,家中事务全部交给妻子料理。
李光忠尽管一颗红心向着党,却因日记本吃过“苦头”。
李光忠翻开第一本日记本,红色封面中央,印有“为了祖国”的行体字。前面几页,是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头像和简介。“1970年‘反右’时,我的这本日记被工作组抄家时搜去,说我保留有刘少奇头像,就把我拉去批斗。”李光忠说,这本日记直到1973年恢复名誉时才归还,但刘少奇头像被划了圈。“那几年,我的日子不好过,心情很差,但妻子陈国英不离不弃,承担家里事务和照看孩子。”
李光忠回忆,结婚64年来,他们夫妇相互尊重理解。他参加工作拿笔杆子,妻子在家握锄头把,他掌握政策动动嘴,妻子带着大家具体干。他形象地说:“对于大水井的事情,我是‘政委’,妻子是‘司令’,大水井的变化主要是身为村民组长的妻子的功劳。”
五·一二:春天的解读 | 2009-05-04 |
和三月的花朵争艳 她们平凡而美丽 | 2009-05-04 |
男子放弃20万年薪伺候瘫痪母亲6年(图) | 2009-05-04 |
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耄耋之年仍唱响舞台(... | 2009-05-04 |
乐善好施的黄久生 | 2009-05-04 |
血染冰雪路(组图) | 2009-05-04 |
李光炯:用生命捍卫群众交通安全(图) | 2009-05-04 |
赵寅成与孔孝真新剧谈情说爱 不担心女友吃... | 2009-05-04 |
李光羲:从青春唱到白头(组图) | 2009-05-04 |
李双江复出歌坛献唱公司年会 故交证实离婚... | 2009-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