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王德林:永不消逝的电波(图)
//www.workercn.cn2015-06-0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德林接听求助者电话。 资料图片

  在江苏常州,有一个民宅里的座机电话,在当地几乎像110、120一样家喻户晓。

  通过这个电话,已经有230多位孤寡老人受到照顾,593户重病贫困家庭得到长期帮助,8000多人参与志愿活动,50万小时的义工服务被送出。

  这个号码存在了15年,每天24小时都有人接听,被当地人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话的主人,是一名50岁的高位截瘫患者王德林。

  十五年和十万个电话

  5月底的常州,略有些闷热。

  常州市北环新村一幢普通的老式居民楼,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里,王德林翻了个身,趴在床上,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卧室里只有一张床,床头摆满了书,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席慕容的诗,还有一本《死亡日记》。屋内没有安装空调,一台简易的三叶扇悬挂在床的上方,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趴着,是王德林生活的常态,他的两条手臂都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43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当时只有7岁的王德林,切除了左肾、半个肝脏和脾脏,并且造成高位截瘫,医生宣告他只能永远卧床,并且最多也就活10年。

  今年50岁的王德林,不仅成了医学上的奇迹,而且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常州道德模范”等称号。

  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个生命的奇迹;而创造这一切的源头,是他身边的这部电话。

  记者初见王德林时,他似乎有些疲惫。

  之前一天的夜里12点,一个电话把王德林从睡梦中叫醒。一位盲人打来电话寻求帮助,并且讲述自己这些年来的孤寡生活、各种精神上的苦闷。“对方年纪大了,说起话来总归有点反复,没有重点。”一个电话打了将近一个小时,王德林耐心倾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埋怨,“盲人分不清昼夜,特别是孤寡老人,内心的郁闷需要倾诉出来,要不然心里会很难受的”。

  这样的电话,少的时候一天10多个,多的时候上百个。有一次,王德林胆囊炎发作,痛成一团,身上挂着点滴却不忍心搁下话筒,坚持和求助对象谈心。

  在过去的15年里,王德林累计接打了10万多个电话。

  王德林告诉记者,他特别理解这种孤独、内心的脆弱和渴望跟外界沟通的心情。

  “刚出车祸那几年,我也特别自卑,不愿意出门跟人家交流。并且特别愤怒,命运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公平。”王德林告诉记者,在他青年时期的十几年里,除了治病,几乎与世隔绝。整天躺在床上,由父母照料,广播是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径。

  1997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王德林命运的轨迹。

  “当时听常州广播电台,有一个晚间的互动节目,我就打电话过去,讲讲我的故事。”通过这种途径,王德林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嘘寒问暖,帮王德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人中有许多也是残疾人。

  “别人帮助我,我为什么不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帮助一下别人呢?”王德林萌生了成立爱心社的想法。

  1999年9月,他与10多位热心青年,在这个小房间里碰面,自发组建了常州首个爱心组织——“一加”爱心社。

  “一是我,加上无数的志愿者;‘一’和‘+’叠起来,就是‘做’起来;就是一家人……”王德林解释“一加”爱心社名字的寓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