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王宝灿在演示一种在台湾买的小乐器。 李尚鸿摄
一头银发,精神矍铄,动作干脆,痴迷打鼓,这是王宝灿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生于1941年的他是山西绛州鼓乐团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秦王点兵》《黄河鼓韵》等鼓曲皆出自他之手,且有多部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王宝灿曾任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队首席打击乐兼声部长。1998年起,他开始担任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客座教授。2011年,他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很多人都叫他“鼓王”。
“山西是锣鼓的发源地之一,有100个以上的鼓种,这在全国亦属独一无二。尤其是近30年来,山西锣鼓遇到了绝佳机遇,不仅走出娘子关,还走出了国门。”75岁的王宝灿情迷山西鼓文化。
《秦王点兵》作为招牌曲,几乎集合了绛州鼓乐的所有演奏技巧,充分利用了鼓的各种最佳音区,展现了当年秦王李世民誓师出征时的壮盛军容,令人有亲临战场的感觉。此外,透过敲鼓边、击鼓心、打鼓帮、顶鼓腔、磕鼓环、搓鼓锤、磨鼓钉等各种技巧打出了惊人的气势。绛州鼓乐承续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智能遗产与生命经验,同时保留了传统中国对节奏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老曾在新绛县编创《秦王点兵》。他谈到当时的来龙去脉及该鼓曲的艺术成就:“第一场在太原演出,引起轰动;第二场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第三场在香港演出,又引起轰动!”
谈到1994年创作的《黄河鼓韵》,极富创新精神的王老说:“这是第一次以打击乐表现黄河。怎么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其复杂的水声呢?后来我突然想到不同大小的镲,最终试验成功,至今久演不衰。”
在台湾担任客座教授的15年间,王宝灿教了近300位民族音乐学系学生,并培养出20余位打击乐专业硕士。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讲师邵淑芬说,自古以来山西的民间音乐就非常丰富且形式多样,尤其是锣鼓乐,但是把山西锣鼓从一省的音乐艺术推广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其中最大功劳者非王老莫属。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也朝着趋同化方向发展,这时候更需要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把古老的曲艺形式加以改良,与时俱进,让更多的观众喜欢山西锣鼓。”王宝灿告诉记者,最近正在太原筹备个人专场音乐会,届时来自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学生将和他同台演出,虽然已经75岁了,他还想多做一些事,不为一己之利,而是为了山西鼓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记者 邓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