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职业农民”李素敏
//www.workercn.cn2016-01-07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号准市场脉搏,

  追求粮食高附加值

  2015年秋收,李素敏种的205亩玉米,在地头直接以每公斤1.7元的价格卖了。

  “2015年8月,玉米还在吐穗,他就说,玉米价格将是‘断崖式下跌’,当时我们谁都不信。”提起李素敏做的这桩买卖,他的朋友王义军和刘彬华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断崖式下跌”这个判断。

  王义军告诉记者,不同于往年2.36元/公斤左右的价格,2015年玉米价格同比下降了20%到30%。“直到入冬后才涨到了1.8元/公斤,这个价格怕是已经涨到头了。老放着不卖不仅亏秤,还可能霉变,所以当初老李按1.7元/公斤早早卖掉才是明智之举。这先见之明,神了!”

  “哪有说的那么神?我在手机上早就看到过行家对2015年粮价的走势分析。”李素敏说,这些判断其实全都有据可循。

  李素敏喜欢看书看报,“连孩子的语文课本,拿起来都能看一阵。”《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河北经济日报》……他一份一份、一版一版地仔细研究,了解国家政策。现在,他又增加了新渠道,常常用手机看新闻,不过搜索、存储的,都是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政策新闻。互加微信不出5分钟,李素敏就给记者发来了21条农经新闻,“你留着参考参考”。

  与普通农户随行就市,完全凭经验、靠感觉判断粮价不同,业务员出身的李素敏所做的是紧盯市场,根据海量涉农信息作出研判。

  2015年秋天,当小麦价格涨到最高价每公斤2.4元时,有经营大农场的朋友还想等着价格再涨涨,李素敏看不下去,半开玩笑地“强行”要求朋友“出库”。“朋友听他的真出了手,没想三天后价格就降了一角!别小看这一角钱,卖的粮食多了,那可意味着好几万元呢。”刘彬华感慨。

  眼下,李素敏又把目光投向了粮食加工领域。“要当好职业农民,那可不能是简简单单地打出粮食、卖了拉倒,得有经营意识,讲求经济效益。”

  最近,李素敏去了一趟衡水,用塑料袋提回来了一兜玉米粒,逢人便夸这玉米粒的烘干效果好。近两年,为了找到烘干效果好的烘干塔,李素敏去过东北,还跑过河南、安徽,但对之前考察的结果一直不满意。

  “下一步必须上烘干塔。”李素敏说,上烘干塔能防止粮食霉变,不仅有利于以优质价格将粮食卖给饲料厂,“一斤大约能多卖一角钱”,而且烘干粮食易储存,有利于自己以后延长加工产业链条。

  2015年春天,合作社出资30多万元,刚刚建起了一个容量100多吨的大粮库。不论是上烘干塔,还是建大粮库,李素敏都在为下一步的粮食加工做准备。

  “现在‘粮食价格倒挂’现象突出,本来国家为了提高老百姓收入,设立最低收购价,但如此一来,陈化粮库存严重。与此相对的,国外的粮食价格却很低,比如今年的玉米价格,进口的每斤才六七角钱。本地原粮越来越不具有价格优势。”李素敏说,目前农户主要是原粮销售,转化率低。“将粮食做成馒头、饲料,这都算加工。”

  “粮食加工已是势在必行。”李素敏初步定下来的原粮加工计划是种养结合,虽然现在还没想好养什么,但方向已经明确,通过加工饲料、扩展养殖,来实现原粮“过腹”增值。(记者 周聪聪)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