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赵辉敦:农机“土专家”的职业农民梦
//www.workercn.cn2016-07-20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以前种田地,全靠人工和牛,现在不同了,种田全部是机械化。特别是从2003年来,国家先后取消了农业税、特产税等,并实行各项农业补贴等,我觉得投资农业稳稳当当。”说到这几年的变化,赵辉敦说,他会一直坚持投身农业发展,做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赵辉敦是慈利县通津铺镇汆湖村农民。1987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89年受聘于长沙一家农业机械销售公司从事农机销售工作。从业务员到片区经理、从门外汉到农机“土专家”,赵辉敦丰富的农机工作经验成为他投身农业的源泉。

  2014年,赵辉敦建立了慈利县威意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我第二个创业项目。主要是规模化种植水稻,出乎意料的是,原来只打算租200亩田尝试,可是到村里去发动、签合同时,一下子达到了近1000亩。”赵辉敦告诉记者,租田的面积增加4倍,让他一时‘骑虎难下’,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年下来,人勤天助,970亩田除去开支略有盈利。

  2014年租地种粮的尝试成功,迎来赵辉敦创业的大跨步发展。2015年以来,他在威意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联合部分种田大户成立慈利县绿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又注册成立慈利县绿之禾生态农地业科技有限公司。三年时间,赵辉敦实现了事业上的三步大跨越,企业现有固定资产800万元,大小机械40多套(台),综合性温室大棚4000平方米,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操作,企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近40人就业。企业承包土地达到了2500余亩。

  针对农村劳动力少的特点,赵辉敦利用企业优势,向农民推出“四包”服务模式,即包育、包栽、包收、包技术指导。农民只需按每亩向企业交纳450元服务费,就能得到从种子购买到大田收割的全程服务。这一模式,农民每亩可节省成本60元,而企业每亩可获利润70元,实现了农民方便实惠、企业获利增效的双赢发展。

  农业如何增效一直来是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研究的课题。过去农民通行的“稻+油”或“稻+菜”或者一季稻栽培模式,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后获利无几。2015年,赵辉敦试行“烟+稻+菜(肥)”栽培模式,今年又发展了500亩“稻+再生稻+油(菜或肥)”模式、150亩温室大棚西瓜栽培等,并坚持长期与农业、烟草等部门技术人员组建技术团队,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经济栽培模式。

  采访中,记者在赵辉敦的办公桌上看到一份《扶贫协议》,甲方为通津铺镇汆湖村民委员会、乙方为慈利县绿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议标明五年内,汆湖村依托绿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精准帮扶,让村里27户100名贫困人口脱贫。赵辉敦向笔者解读协议,汆湖村委会将100名扶贫对象作为试点,把每人1000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照20%的标准向他们返红利,五年过后本金全部归还贫困户。同时,合作社每年都租赁贫困户的土地,并聘请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艾红光 黄岳云 李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