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小城医生“钱奶奶”
//www.workercn.cn2016-08-01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6月17日下午,在河南省卫辉市城西的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家属区,500多人聚在一起,人们拉起了横幅:“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百年儿科感恩有你”“南方姑娘常回来看看”“钱老师我们爱您”……当儿科教授钱惠茵老人一出现,等候在此的患儿、家属,学生、同事纷纷涌上前去:一束束鲜花、一双双热切的手、一句句深情的呼唤,传递着对这位八旬老人的挚爱和祝福。

  最后一次坐诊

  1963年,钱惠茵从上海

  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专业毕业,分配到地处中原的古城卫辉一家百年医院——新医一附院。最初她和爱人住不惯、吃不惯,每年回无锡探亲,都要往卫辉背大米。学生曾好奇地问她:“钱老师,你咋从上海到这里工作的?”她笑着回答:“因为这里需要人。”

  62岁那年,本已“超期服役”的钱惠茵从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原打算和老伴一起回老家无锡安度晚年。然而不断找她看病的患儿让她动情:“患儿找到咱,作为医生咱就有责任给人家看病。”于是她接过医院的返聘书,又坚持工作了17年。

  6月11日,是钱惠茵最后一天在医院坐诊。早上7点刚过,她就早早出了家门,像往常一样,穿上白大褂,先拐到儿科病房,查看几个重症患儿,再轻声对值班医生交代治疗事项。听说今天是钱惠茵最后一天上班,孩子们拉着“钱奶奶”的手不愿她离去,患儿家属也纷纷向她告别,连声说着:“钱教授,我们真舍不得你走。”

  8点整,钱惠茵来到门诊室,开始了一天平均接诊60多名患儿的繁忙工作。

  有患者进门,钱惠茵慈祥地微笑着,认真检查着患儿的症状,用夹杂着些许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轻声询问家长的患儿情况。钱惠茵虽然是西医,但多年坚持“望闻问切”。她常对年轻医生交代:“看看孩子的精神头、看看口腔、咽喉等发病部位,问问家属情况,听听孩子的呼吸和说话,再用听诊器听听心肺,叩诊一下,简单的疾病基本上能判断个大概。”

  在钱惠茵工作的诊室里,找不得喝水的杯子。“我没有上班喝水的习惯,喝水就要上厕所,耽误时间。”钱惠茵说:“节约一些上厕所的时间,就能多看几个患儿。如果把患儿排到下午,有的检查结果只能等明天出来,就要让他们再跑来一趟,几十里路颠簸,花钱又受罪。”

  问诊的过程中,对于那些病情较轻的患儿,钱惠茵在细心检查后就直接“打发走”。“你这个不严重!吃点药吧,家里都有啥药?家里有药就不给你开了……”然后,她会根据患儿的情况,适当调整一两种药或是调整一下药量。在开采血化验单时,她还特意交代:“孩子不到一岁,采指头血,别让人家多花钱。”对于需要收治入院治疗的患儿,她也会嘱咐接诊医生,要把患儿在其他医院做过的检查单子收齐后记入病历,避免重复检查,“能省一点是一点。”

  尽管已近80高龄,分管两个治疗组的患者,但多年来,钱惠茵一直坚持亲自查房和每周坐门诊。即使是晚上或节假日,她也常以“散步”的名义到病房查看重症患儿。凡重症监护病房会诊,她坚持随叫随到。可以说,医疗工作已经成了她生活和爱好的全部。那只她使用了几十年,上面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粗瓷水杯,最能诠释主人的心志。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在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中,钱惠茵在卫辉留下了青春年华,也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这些年来,钱惠茵“看病准、待患病小孩好,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的美名早已远播。同事们发现,虽说钱惠茵的子女、亲戚都不在身边,却有不少本地“亲戚”。

  很多年前,钱惠茵下乡巡回医疗时,成功抢救了一名已经停止呼吸的患儿。患儿父母为了表达感念之情,特地取“钱惠茵”中的“惠”字,为孩子取名“惠雨”。几十年来,当年的小惠雨,如今惠雨的儿子,包括他们的亲戚、邻居都来找钱教授这个“亲戚”看病。“像这样的亲戚,钱教授有一大把。”科里的同事们介绍说。

  有一位从浚县转来的患儿,家属觉得病情较重,准备好了住院,钱惠茵却说:“把家里的药按我的交代调整一下,吃吃就能好,不用住院。”患者的家属听从她的建议,回家吃药,不久孩子便痊愈了,一家人很是感谢。

  有一名姓张的患儿,被一家医院被诊断为淋巴瘤,化疗过程中病情逐渐加重。患儿家属慕名找到了钱惠茵。钱惠茵详细研究了相关检查结果,认为孩子应当是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经过两周的对症治疗,患儿病情好转。“是钱教授救了我们的孩子。”患儿的爷爷逢人便说。

  在新医一附院,一位老先生拿着钱惠茵开的方子去取药时,这样评价她:“这个老大夫看病准,开药不多又便宜,我儿子从小到大有病就找她,这不,现在又轮到我孙子啦。”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钱惠茵救治过的病患儿王牧野给她写贺卡: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向您一样的好人。

  大家曾这样评价钱惠茵与患者的关系: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救的是伤,医的是心。

  做好医生更要当好老师

  人们往往称赞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盛赞医德高尚的医生妙手回春,悬壶济世。钱惠茵在患者面前她是一心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而在讲台上,她是学生们敬仰的教师。她会戴上老花镜,一丝不苟地检查诊疗记录,偶尔遇到记录不全的,就会受到她的严厉批评。她反复告诫学生:医生的职责和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细心和认真非常重要,大小错误一次也不能犯。

  钱惠茵有一件伴随她多年的心爱“宝贝”,这是她向侨居德国的姐姐索要的“礼物”———一个德国产的听诊器。同事们都称赞她的“听功”了得:“钱老师心静,经验丰富。有时患儿肺部有些细小的湿啰,我们年轻人听不出来,她都能听出来。”

  多年来,钱惠茵获得无数的荣誉,却“干到老学到老”,总是不断充电补充新知识。几十年来,她坚持自费订阅相关医学杂志,还经常阅读最新版的本科教材《儿科学》。让一些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在钱惠茵看来,医学是一门“活”学问,不能仅凭“老经验”应付,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这也是对患儿负责”。

  在卫辉53年的时间里,钱惠茵工作近两万天,培养学生上万人,救治患儿数十万人次,挽救生命无数。有的一家两代甚至三代人都经过她的诊治。多年来,钱惠茵从未出过医疗差错和事故,未收一分钱红包。

  6月17日下午,钱惠茵就要乘火车离开卫辉,回老家无锡了。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钱惠茵曾无数次畅想退休后回到魂牵梦萦的江南水乡无锡的情景:站在鼋头渚上,看烟波浩渺的太湖风光;在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边,沏一杯香茗,品味最能代表家乡情结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然而,为了这里的孩子,她总是留了一年又一年。

  几天前,无锡电视台对钱惠茵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当千里之外的卫辉人又一次看到了那张熟悉可亲的面容时,都在心里祈祷钱惠茵健康长寿,好人一生平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