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当代徐霞客”李存修
七旬长者走出“自己的文化史”
2005年,李存修攀登天马山。
1983年,李存修(右一)在九寨沟。
李存修在美国瓦胡岛。
2007年,李存修被评为“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
文/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
图/李存修
李存修不久前刚从非洲回来。他们的一个六人小团队,在坦桑尼亚等地,探访了援非医疗队,考察了当年中国援建的棉纺厂。李存修说,现在他的全球旅游拼图上,大区域来说,只欠南极。不过队伍已经组好,明年就去。
1942年出生的这位资深旅行家,去过100多个国家,26次上峨眉、12次过三峡、十游漓江、六去美国、五入欧洲、四进朝鲜半岛,到达和攀登过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5000米以上的高山,浏览过所有4000公里以上的河流,留下1500多次坐飞机的经历。这一串数字即使在今天视旅游为生活的年轻人看来也属惊人,更不要说和他的同龄人相比了。2007年,他获颁“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但是他觉得,真正意义上具有自己个人印记的旅行,从2010年才开始。
68岁从大运河开始 开启新的“行走”模式
退休前,李存修在外事和旅游系统干到过“厅官”,履历表上的头衔排了长长的一串。但他现在和人交谈,最常用来介绍自己的,就是那个“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每次听人提到这个名头,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抑制不住的笑容。为了不辜负这个头衔,他在旅行途中,但凡得知足履可及之处有徐霞客曾经走过的路,他都要去走一走。不过迄今为止,他还没能通走一趟徐霞客壮游线路的全程。
李存修之所以强调2010年这个年份,因为这一年他正式开始踏上徒步行走大运河之旅。他说这趟后来被全国媒体热烈追逐的个人行走,开始得平淡又安静,“当时还专门找人来开了座谈会商量,考虑到我的年龄——当时已经68岁了——而且之前没有人走过,大家都觉得难度很大”。不过在3月8日那天,他还是从杭州,踏上了北上的行程。
李存修说,这次行走和他之前的所有出游都不一样。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旅游,而是带有更多的考察性质,但也非专业人士的学术性考察。他把除休息之外每天的时间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走路,三分之一到博物馆、图书馆、地方志馆等地查考资料,或者采访当地人,三分之一整理当天的所得和撰写文章。他一路走一路发博客,密度最高时几乎每日一更。走得越远,追看的人越多。
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背着总重50多斤的电脑、相机、干粮和行李,渴了,喝矿泉水,饿了,拿出行囊里的饼干充饥。一天工作12个小时,这样的强度即使一个年轻人,或是一个团队也会觉得很难。从2010年3月8日到2011年的10月18日,李存修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行走“中国大运河”考察计划,成为中国“‘走运’第一人”。
1981年,李存修作为翻译接待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一行。当时杨振宁曾对他说:“中国的长城和运河,它们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代的中国人都应去看看,看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伟大创造,这些创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骨和精神。”以前李存修曾4次赴运河考察,但都缺乏系统和深入。因此,李存修决定独自行走大运河,在古稀之年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项人类伟大文明工程的长度和深度,圆自己心中一个“文化梦”。他说大运河的每艘船上,都飘扬着一面小型五星红旗。如果单看一只船,倒也觉不出什么,要是每条船上都飘起来,那就成了红旗的运河了。这样的一种景观和表达,在中国的大地上是绝无仅有的了。
最早参与开发“地球上最美的风景”九寨沟
李存修在四川省外办时,负责接待工作,经常陪外宾参观访问。1977年,李存修被派到在北京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学习开办旅游业务的经验,成为四川省旅游业最早的拓荒者。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参与开发了九寨沟。“在没有发现九寨沟之前,我心目中地球上最美的风景是阿尔卑斯山,发现了九寨之后,就是九寨了,一直到今天我还这样认为”,李存修说,“加上黄龙,九寨可以轻松把阿尔卑斯山甩在后面。”
九寨沟的发现很偶然。李存修告诉记者,最早的“发现”者其实不是他或他的同事,而是一位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川阿坝州的这位记者到九寨沟附近采访伐木工人时,闲暇之余登山远望,无意中发现在山脊的另一侧,是与这边的林场完全不同的仙境般的景色。记者回去后,就写了一个调研报告上报到州里、省里。有关领导看了材料后,安排省外办派人前去考察。文件批到了外事办以后,李存修和同事们很快就出发了。他们从成都出发,用了两天半的时间,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到达九寨沟边缘。继续往前走时,道路已被高高的茅草、灌木挡住,李存修便和同事们请藏民同胞拿着大弯刀在前面砍路,披荆斩棘继续前行。展现在李存修和同事们眼前的九寨沟原始生态保持良好,密林、深山、湖泊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李存修说,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时候,确实被大大地震撼到了。当时就想,这样的好地方,怎样也得开发出来啊。
九寨沟的开发是一场历险,那里有令李存修一生难忘的美景叠溪海子,也有惨痛的回忆。他们曾经在进山途中,与仅距10米的黑熊对峙,“当时幸好警察局长也在,他说你们靠后。他拔出手枪走到队伍最前面。黑熊看着我们,我们看着黑熊。对峙了大概有10多分钟,黑熊钻进树林,走了”。至于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更是寻常事。
李存修说:“在当年的九寨沟宣传上,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请来了美国地理杂志,免费对九寨沟进行报道。第二是请来了当时世界知名的中国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为其拍摄了一组照片,制成精美画册。传播到国内外,就这样让全世界知道了九寨沟。”
发现“中国第五地貌”
——山东岱崮地貌
2007年春天,当沂蒙山桃花盛开的时候,李存修应邀赴沂蒙腹地蒙阴县的岱崮参加一个笔会。在这里他发现了沂蒙山中的崮群。他两日内连着攀登了三、四座比较典型的大崮,“我发现了这些崮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是在每座大山顶部,有那么块突出的部位,它们像博士帽、像油篓、像碉堡……群崮林立、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宛如画屏”。李存修说,他当时回顾了自己游遍世界各大洲无数名山大川的经历,也未见过如此奇特神妙的崮群。从这些崮群,他想到了国内所熟悉的“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和“丹霞山地貌”,但以上四种地貌全然不能代表山东沂蒙山内这种崮群的地貌。
李存修把这些发现和判断写成一篇“沂蒙望崮”,在北京的一家旅游文化杂志发表了。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了。杂志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从北京正式请来了八、九位地质地理学大家,经过论证,正式定为“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
虽然走遍千山万水,但李存修并不认为足迹是一个“旅游”。他觉得自己并不是纯粹在追求旅游的快乐。或许用他自己的概括来说更为合适:这是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化史记录。它是个人的,又是大众的;是微观的视角,又是时代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