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夫导演”焦波:在土地里种植故事
1988年,在《淄博日报》当摄影记者的焦波拍了一个专题:一个山村极为缺水,老百姓抱着被子在泉边睡觉等水。因为他的报道,政府给这个村打了口井,他又拍下了水井出水、村民喜笑颜开的画面。
-
看不到正脸,却看得出一位父亲隐忍的哭泣
化妆镜两边的灯亮起,王继世在镜前坐定。不需要假手旁人,他微微侧过脸,拿起一把粉底刷,熟练地为自己上妆——这是王继世从艺五十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
黑发中掺杂着些许银丝,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见到李卫东的第一眼,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便是儒雅。然而一旦他打开话匣子,句句都离不开数控加工本行,又时刻彰显着自己技术大咖的特点。
在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8岁的李卫东被称为行走的数控加工“百科全书”,这位全国技术能手、成飞公司高级技师,为企业啃下了数以千计的“硬骨头”。他也因此被评为成都市百佳职工创客明星。
李卫东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对飞机骨架和蒙皮进行数控加工,负责实验室里的新技术应用推广、验证及技术攻关,是李卫东的主要工作。热爱和兴趣,则是支撑他专注工作的不竭动力,“有一种神圣的信念感。”
1991年,李卫东高中毕业进入成飞公司,成为一名车工。5年后,凭着聪明好学、踏实肯干,他被选送到成飞工学院学习,学成归来被分配到数控加工厂,从事数控铣加工。
一次,李卫东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一周时间内加工出某部件。这种部件材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全新材料,不仅如此,国内外都找不到可借鉴的经验,甚至没有合适的切削刀具。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李卫东没有气馁,想方设法在复材厂找到一小片材料,这让他如获至宝。利用这块材料,他大胆假设,对加工工艺进行反复试验,小心求证。但头几次试验结果都不理想,材料加工始终存在毛刺、分层、撕裂等缺陷,难以满足高精度要求。眼看离要求的时间越来越近,李卫东干脆不回家,泡在了实验室里。经过无数次试验后,李卫东终于解决了这种复合材料飞机蒙皮的加工难题,且所有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由李卫东主导的刀具状态在线监控和基于程序校验码防错方法、无凸台装夹、浮动装夹等技术创新研究,在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夹技术及设备,助力国产材料在航空装备关键零部件中的应用。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还让李卫东练就了一身精湛技艺。他加工过的最大部件长达数米,加工的飞机蒙皮最薄处仅几毫米,精度要求精确到10丝左右,仅一根半头发丝粗细,形位公差最小范围每米低于5丝,也就是不超过一根头发丝。
随着先进飞机结构件更加复杂、精度要求更高,李卫东始终没有放缓创新步伐。今年,李卫东又承担了数字化制造中心/数控加工厂实验室3项大型技术攻关项目,目前正研究工装装夹自动化、智能化改进,提升装夹效率,“飞机结构件大多体积较大,装夹起来费时耗力,希望通过这项技术攻关,能够把一线操作者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高效地加工出优质合格的产品。”(记者 王旭)
1988年,在《淄博日报》当摄影记者的焦波拍了一个专题:一个山村极为缺水,老百姓抱着被子在泉边睡觉等水。因为他的报道,政府给这个村打了口井,他又拍下了水井出水、村民喜笑颜开的画面。
化妆镜两边的灯亮起,王继世在镜前坐定。不需要假手旁人,他微微侧过脸,拿起一把粉底刷,熟练地为自己上妆——这是王继世从艺五十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
为了让吐尔逊家摆脱贫困,陈耀平全身心地投入,坚持七年多,用养兔子帮吐尔逊家脱贫致富,让吐尔逊一家走出了贫困的低洼。
10月,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寒气逼人。清晨,一辆越野车驶入了磴口县黄河滩涂地深处。一个瘦高个的男人走下车,径直走进帐篷开始了工作。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内蒙古蒙草生态研究院院长王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