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刁亦男:做兼具商业性和作者性的电影
-
张毅病逝 生能爱 死无惧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张毅和杨惠姗这对相依相伴30多年的“神仙眷侣”如今却惨遭生死隔离之痛。2020年11月1日,张毅病逝,享年69岁。
新华网武汉11月6日电(肖进安、吴文华)2018年,宣恩、来凤、鹤峰三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2019年,恩施、利川、建始、咸丰、巴东五县(市)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至此,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国家级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
战“贫”路上,在恩施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星夜兼程、栉风沐雨,深山老林寻源引水、悬崖绝壁开山修路、房前屋后嘘寒问暖、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吃得苦、下得蛮,脱了几层皮、穿破了几双鞋、晒黑了皮肤。正是因为他们的倾力付出,一个个贫困村才能实现美丽蝶变,恩施州才能顺利甩掉千百年绝对贫困的帽子,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这群书写战“贫”传奇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尖刀班。
有一种干部叫“尖刀班”,他们岗位在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
恩施州是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州2市6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4.5万户,贫困人口109万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2018年,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为实现如期脱贫摘帽,恩施州决定创新扶贫工作队派驻模式。全州20268名干部组成2438个脱贫攻坚“尖刀班”,奔赴一线,以村为战场、户为堡垒,进村入户决战贫困。“尖刀班”干部由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组成,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每月在村工作不少于20天,集中精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
图为谭剑走访贫困户(资料照片)
谭剑是恩施州委办公室的一名干部。2017年腊八节,谭剑作为全州第一个脱贫攻坚“尖刀班”班长兼第一书记来到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4年来,女儿已由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二年级。虽然从村里回家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他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家人,也没有机会接送女儿上学。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在除夕之夜第一时间赶到村里,在村里一待就是46天。女儿每天睡前要跟驻村的爸爸视频通话,却屡屡不能达成心愿,因为谭剑不是在开扶贫碰头会、群众会,就是在走访的路上。接受采访时,谭剑开玩笑说:“姑娘现在都不亲我了。”
陈泽维是湖北省恩施州邮政分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是恩施州驻村扶贫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扶贫工作者。10余年来,他曾辗转3个贫困县市12个村,现任宣恩县沙道沟镇布袋溪村“尖刀班”成员。2012年退休后,陈泽维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驻村,成了一名不拿工资的义务扶贫志愿者。2016年,在恩施州首个邮政电商扶贫站施工现场,陈泽维突然晕倒,额头撞在货架铁角上。这次意外导致他右眼眼底血管破裂,永远失去了光明。但失明不失本色,陈泽维用一只眼睛的光明,换来了贫困户生活的光明,被同事、朋友和乡亲们称作“扶贫愚公”。
谭剑、陈泽维只是恩施州脱贫攻坚“尖刀班”千千万万个成员的代表。“尖刀班”成员有的是孩子的父亲、母亲,有的是父亲、母亲唯一的孩子,有的是新婚的丈夫、妻子,有的是花甲之年的退休老人,有的是身患绝症的病人。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他们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主动推迟婚期,有的刚为人父母就与孩子别离,有的正值小孩中考高考也不能陪伴,有的家人生病住院无法照料,有的父母离世时都未能送上最后一程……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实际行动和家国情怀书写了扶贫路上的壮丽篇章。
恩施州扶贫办一名干部说,当地干部是不是驻村干部他看一眼就知道。驻村干部由于长期在户外工作,他们普遍比较黑,也比较清瘦。
“黑”成了 “尖刀班”干部的外在标签,但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之心则是看不到的内在本色。
有一种绣花功夫叫“尖刀班”,“八个到村到户”,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
“尖刀班”成员除了岗位在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外,恩施州还要求他们做到“八个到村到户”,即干部力量下沉到村到户、精准识别佐证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提升到村到户、特色产业发展到村到户、人居环境整治到村到户、项目资金安排到村到户、惠民政策落实到村到户、群众工作深入到村到户。
不少“尖刀班”干部表示,有些贫困村由于世代贫穷的原因,历史遗留问题多,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刚驻村时,有不少群众并不看好他们,也不信任他们。有的群众认为“尖刀班”只不过是走过场,有的村民甚至把对村干部的怨气撒到了驻村干部身上。
图为走马镇红罗沟村尖刀班召开屋场会解决村民矛盾(资料照片)
鹤峰县走马镇红罗沟村是全县5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虽然2016年全村脱贫出列,但邻里矛盾突出,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鹤峰县林业局驻村“尖刀班”原第一书记、分管精准扶贫的副局长杨彦说,为解决群众之间的山林纠纷问题,他们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全村党员、群众代表于2018年10月通过了《红罗沟村林地林权纠纷处理办法》,最终化解了9起历史疑难山林纠纷。随着水电路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政策的落实,村里的茶叶产业也得到发展,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才有你。”一些“尖刀班”干部说,他们把村民当兄弟姐妹,把他们的父母当自己的父母,把他们的子女当自己的子女,换位思考,用真心、真情去调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户摸排时,村民家里是否有危房、是否有口粮、是否有四季换洗衣被、是否有重病重残、是否有学生、种植养殖是什么情况、劳动力强不强,大事小事都得关心。为了做好群众工作,一年要跑坏几双鞋,晚上加班到凌晨转点是家常便饭,而吃饭很难做到准点吃饭,有时候只能用方便面对付。
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驻来凤县翔凤镇檀木湾村尖刀班成员在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贫困户(资料照片)
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驻来凤县翔凤镇檀木湾村工作队队长吴健说,近年来,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先后28次往返恩施和来凤之间看望慰问大病住院群众,先后81次为困难党员、贫困户、优抚对象捐钱捐物、嘘寒问暖,先后16次往返恩施优抚医院,为残疾贫困户寻医问诊、申请精神和智力鉴定及残疾生活补贴、办理残疾证、修筑房屋、捐赠医疗器械及家用电器等,在群众中有了很高的威信。
除了入户摸排、家访和慰问外,召开碰头会、小组会、院落会、场坝会、田间地头会、电影会、村民代表会、家庭会及谈心会也是各个“尖刀班”做群众工作经常采用的形式。修建通村通组入户公路、公路硬化、修建产业公路、铺设自来水管网、电网弱电改造升级、4G网络全覆盖、厕所革命、生活污水集中联网收集处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一件件大事、小事,通过“尖刀班”的努力得到解决,群众吃上了产业饭,喝上了干净水,点起了明亮灯,走上了畅通路,用上了4G网,住进了幸福家。
“尖刀班”干部们心里装着群众,用绣花功夫,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贴心事,赢得了民心。一些贫困户表示是“尖刀班”干部的到来让村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虽然知道干部不会永远在这里驻村,但还是舍不得他们离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张毅和杨惠姗这对相依相伴30多年的“神仙眷侣”如今却惨遭生死隔离之痛。2020年11月1日,张毅病逝,享年69岁。
“想离开农村去大城市闯闯。”2000年,17岁的卢建华手里攥着卖两担稻谷得来的200元,从广东韶关南雄一小镇离开,走出山区,来到深圳,踏上了追梦之路。
做甜品这件事,要耐得住性子,一位采访对象曾对此有一段非常浪漫的描述:牛奶、面粉、蜂蜜、芝士……你想象它们在高温之中改变形态,从混沌一片最终“摇身一变”成为精巧而甜蜜的味蕾享受,往往,还好看得让食客不忍下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