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新圈:在民族文化中找到根和魂
当年,从没去过草原的刘新圈凭着“一朵洁白的想象”,用一个小时就写出了火遍全国的草原歌曲《套马杆》。
-
赶场“双十一”的欧美歌手
在去年“双十一”晚会上,被我们亲切称为“霉霉”的美国当红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专程从大洋彼岸飞到国内来献唱的盛况想必很多人依旧记忆犹新。
央视网消息:33岁的周涛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三发公司数控加工中心的技师,他用了16个年头、近6000个日日夜夜,让自己从“车床新手”变身“航天工匠”,并成为车间最忙碌的“跨界”工匠。
秉承一颗匠心传承技艺,周涛用精湛的数控加工技术铸就高质量国防重器,已是数控行业的“老资格”的他更是将团队打造成任务攻坚的“主力先锋”。
“如果成功有捷径,只能是勤奋。”在周涛看来,作为一个技术工匠,尤其是航天领域的技术人员,学到精湛技术的唯一途径就是勤奋。2004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他,带着毕业实操第一名的成绩,志气满满地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航天人。
初到车间,周涛被分到普通车床组。“当师傅带我到现场了解加工地产品时,从学校带来的那些自豪感一下子就消息了。”回想起自己刚入车间时的一幕,周涛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发现好多东西都是在学校没接触到的,自己都不大懂。”虽然眼前的工作有点陌生,但也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从那时开始,作为航天工程领域的“新兵蛋子”的周涛,经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都一一记录在小本子上。随着小本子凝练的知识越来越多,他的技术功底也越来越强。
2007年周涛被调至数控班组。面对全新的设备和高精度产品的要求,从数控编程到电脑绘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周涛当时也想了很多办法。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钻研学习,把画图软件当做“网络游戏”没日没夜的在“玩”。甚至有时通过往返近4小时车程,赶着上一小时编程课。
“科技强国,航天报国”,是每一位航天人的神圣使命。时至今日,周涛依然记得奋战完成一件试制新产品的编程及加工后自豪地展示讲解的高兴和满足。
除了技术经验的积累,创新一词也是周涛时常挂在嘴边记在心里的。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将自己的各种想法、技巧汇入工作的点滴中,以此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效率。自制刀具、优化工装、设计夹具量具、改进封头壳体加工方法……这些金点子,都是他“实践经验+灵感”琢磨出来的。
有一次,周涛从同事用壁纸刀切西瓜的简单动作中得到灵感,解决了一个一直困扰自己的技术难题,将产品交检合格率由30%提高到100%。后来,这项加工检测方案被广泛应用到多种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中,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数控之路。十多年来,多项创新技术难关,多个型号的关键产品通过他的双手得到完美展示。
“时间紧、责任大,我必须把重担挑起来!”2017年,为了适应任务发展需要,公司筹建关重产品生产线,周涛毅然担起了这份重任。面对空旷的新厂房,他开始在心里绘制数控车间新蓝图,设备引进、团队建设、任务生产……去机床厂验收,针对各种技术参数逐个确认,全程参与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等筹备工作。
“一条高质量生产线建立靠的是集体力量。”任务重、生产周期紧、全新的设备、年轻的团队,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在管理上下功夫。依据多年经验规范管理流程,周涛将计划按日工作量分解到每台机床、监控到每台设备、监测到每到工序,通过“任务细化、过程协调、瓶颈改善、跟踪确认、每天总结”的方式制定作业指导书。大家一起摸爬滚打,从零起步,仅用不到一年时间成功打造了一条高质量数控生产线和一支能打善战的数控专业主力团队。
在周涛看来,技术出众只能称之为“工”,做好技术传承才能称之为“匠”。只有把技术传授给新人,把经验分享给团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活力,才是工匠精神。
“现在的新人大多熟练电脑、善用软件,他们更需要加强的是坚持和恒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练就一番真功夫。”他在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90后、00后成为技术骨干,在对班组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进行实操教学,他要通过这个看似最容易的方法让大家快速成长起来。
几年下来,周涛已经培养出10多名优秀技能人才,如今,他们已成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数控生产线上的主力军。周涛说,他将与自己的团队一起,在航天事业的征途上绘就“最美青春”。(文/王艳静 刘一丹 图片/封晓东)
当年,从没去过草原的刘新圈凭着“一朵洁白的想象”,用一个小时就写出了火遍全国的草原歌曲《套马杆》。
在去年“双十一”晚会上,被我们亲切称为“霉霉”的美国当红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专程从大洋彼岸飞到国内来献唱的盛况想必很多人依旧记忆犹新。
农历九月,正是食用菊花盛放之时。早晨7点,江苏沂岸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晴都会出现在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的菊花种植基地,指导工人采摘大小合适的菊花。
创业路上,李兆廷毅然选择了自主创新、实业报国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