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天一公司,邵家老二负责编剧、制片,老三和邵逸夫负责发行,此外邵逸夫还担任过摄影。
邵逸夫将林黛挖到邵氏。
新人凌波(左)出演《梁祝》走红。
1967年11月19日,TVB启播,六叔(左一)参与剪彩。
邵氏鼎盛时期,邵逸夫和邵氏演员合影。
邵逸夫(右二)和李小龙合影。
邵逸夫接棒TVB后,挖来汪明荃。
邵逸夫辞世 之 人物
邵逸夫的一生历经了107个年头,而其中有88年都在影视行业里沉浮。他把优秀的华语电影带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有声电影的直接推动者,建立的邵氏电影公司更曾是一度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邵逸夫曾明确地表示过,他认为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是第一位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核心理念在他掌控下的邵氏电影和TVB,才创造出了众多深受观众喜欢的影视作品。尽管,他也被人非议过不重视电影的艺术性,但留下的许多影片足以成为华语影史上的经典。他善于挖掘和培养新人,虽然被质疑对旗下艺人的合约苛刻,但看看那些从邵氏或TVB走出的明星名单,就不得不佩服其识人眼光。作为华语电影、电视的见证和缔造者,邵逸夫就是那个真正做到让自己制造的“产品”走进所有华人视线的传奇。
父亲邵玉轩(浙江宁波人,1901年在上海创立锦泰昌颜料行)
邵醉翁(仁杰)1925年邵醉翁牵头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并于当年推出了他自己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
邵逸夫(仁楞)
邵邨人(仁棣)
邵山客(仁枚)
天一影片在创业头两年发展迅速,其他几家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业公司”,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电影,史称“六合围剿”。为了开拓市场,1926年,18岁的邵逸夫随三哥邵仁枚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开拓南洋市场,正式开始了自己从事一生的事业。
另一方面,在上海的邵醉翁自1926年起用著名影星胡蝶,拍摄《梁祝痛史》《珍珠塔》《孟姜女》等系列古装片,影响颇大。
起步期 1927年-1957年
下南洋打天下,游美国学技术
1927年
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在南洋推出流动放映车,为星马乡村送片上门,是中国影业史上的首创。
1930年,邵逸夫和三哥在新加坡站稳脚跟,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到1941年,邵氏兄弟在星马、印尼、泰国、安南,已经拥有了139家戏院。
1931年
邵逸夫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途中遭遇海难,奇迹生还,在美国他学习了当地的技术。同年利用邵逸夫引进的技术和器材,天一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声影片之一的《歌场春色》。
1932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因上海的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到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1934年,推出了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在香港、南洋等地颇受欢迎。
1937年
1937年,邵逸夫和在新加坡认识的黄美珍结婚。当年,天一影片公司结束了在上海的制片活动,转移至香港,改名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东南亚各地,公司在香港的业务受影响,1942年2月,日军占领新加坡,邵氏所有戏院充公,但他们仍在新加坡坚持拍电影,并于1946年创办了邵氏出版印务馆,出版刊物《南国电影》专门为公司的影片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