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也常常将中外古典艺术的曲高和寡与不甚流行,归罪于这样的社会环境;而今天,当李云迪从以往高贵、冷艳的钢琴王子形象,转而成为“中国钢琴梦”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时,这些词又成为一些人质疑他的说辞。
李云迪却自有主张。在古典音乐世界徜徉多年后,他开始更加看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责任,希望把钢琴艺术带进更多中小城市,让更多人像他一样领略和享受音乐的美妙。
“你知道在国外和国内开音乐会,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吗?”他问记者。
“头发的颜色!”他给出了出乎意料的回答。李云迪说,国外的古典音乐受众,年龄层普遍偏大,白发苍苍的观众不在少数;而在国内,走进剧场的更多是一头秀发的年轻人。
“古典音乐在欧洲长期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老龄化。为什么年轻人少?不是古典音乐的问题,而是时代变化了,跟不上步伐就会被淘汰。”眼见一些国际知名乐团倒闭,李云迪更加意识到,作为古典音乐演奏者去创新地普及、亲近大众的意义。
尽管每走一步就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他却不曾动摇“中国钢琴梦”的信念。为了保持古典音乐的经典艺术内核,他在创新的同时也恪守着一些原则。
“几乎每一家川菜馆的麻婆豆腐都做得不一样,你怎么确定哪一家是正宗?”作为重庆人,李云迪显然对这道名菜别有心得,“为了适应不同人的口味,麻婆豆腐可以有不同的特色,只要能把握住对花椒的恰当应用,那就找到了让这道菜正宗的‘核心要素’。”
在他眼中,古典音乐也是同理,只要核心元素不动摇,在形式上完全可以做更多的创新。
在“中国钢琴梦”音乐会现场,当不少人还在为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古典音乐会担心和质疑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夜曲已从李云迪指尖流淌而出。长达数十分钟的作品,细腻丰富的表演,从一个个侧面,印证着这些看起来很“时尚”的演奏会的专业水准。
“亲切新颖的形式使古典乐欣赏变成一种惊喜,一种很多人愿意尝试的体验,而专业的曲目选择、严苛的音效追求,又能使音乐水准不打折扣。那么多走进剧场的人,总会有一部分对古典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然后尝试观看更严肃的演出,甚至产生学琴的欲望,这不就是普及吗?”这是李云迪心中关于古典音乐推广的“漏斗”理论。
效果显而易见。“中国钢琴梦”的30余场巡演中,几乎场场爆满,有的还要加座、卖站票,李云迪第一次感受到古典音乐家拥有这么多热情的粉丝;让他感动的是,很多乐迷从外地赶来欣赏,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搭早班机回去上课,干脆在机场过夜;更让他意外的是,在不少二三线城市,那“一小撮”乐迷们还在剧场门口分发“赏乐指南”,温馨地普及着“乐章间请勿鼓掌”等古典音乐的剧场礼仪。
“培养观众,等待观众的成熟,总好过高高在上,曲高和寡。”李云迪说。
他至今依然记得巡演过程中的一幕。一个盲童在台上专注地投入演奏,技巧并不如很多健康人,但那美好纯粹的音乐打动了许多人。李云迪说:“音乐有种超常的能力,让人相信自己能不断找到幸福的东西。”而这种信念,正是李云迪试图传递给更多人的。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还是很令人疲惫的,但当他坐在钢琴前弹奏起贝多芬的《热情》,又迅速恢复了神采。无论他的梦想是自己成为钢琴大师,还是让更多人和他一起享受音乐的美好,其实,那梦想都是关于音乐的纯粹的梦。
“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钢琴的共同梦想,有信念才会产生力量,有梦想才有自信。”李云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