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离开机几个月
将背景从上海改为北方
北青报:剧本还写过上海吗?
邹:《归来》先是一直写的上海,写那个时期的弄堂、石库门、刷马桶、热水灶,都有。后来,离开机几个月吧,定的是北方城市。开机前我和艺谋、道明,一起去了天津,看了不少
的景,看到正在拆的八大里竟有现成的景。那天也看到了道明小时在五大道成长的地方,洋气啊。电影不到最后一刻,什么都可以变,当年《千里走单骑》写的是陕西,后来改到了云南。那剧本就得改场景,改人物状态,改词。
北青报:您不说,想不到还真有上海版。
邹:第二大稿焉识回家如小说一样家庭人物很多(女儿、儿子、儿媳、孙女,还有海外回来的大姐等),事件也多,唤醒、接站、复婚,方师傅,家人矛盾,十年后的大雪接站那时都在。人多事儿多。写成后,先想把两稿拍成上下集,这个方案没坚持几天,提出了合成三小时电影版的方案。
这时候艺谋与新画面分手的事曝光了。再去工作室时就看到了门庭若市的景象。每天有各公司大佬出出进进,我们谈戏,老总在下边等的情景很多。有几家上市公司老板还托我和艺谋谈合作的事……热闹了。人生像艺谋那样密集地在一两年中碰到这么多昭告天下的事,对人真是十二分的考验,但我觉得那种门庭若市的热闹是更大的考验……我们在这种热热闹闹的间隙中谈戏,依旧争论、投入。这种如藏身化外般的情境可能就是对天下所有的创作者最大的福报——无论烦心还是热闹,你一旦进入创作,总能忘喜或忘忧,最主要的是忘忧。相信艺谋这一年如果没有拍《归来》,他的煎熬会更大。
合成三小时的方案,以一稿、两稿、三稿的大劳动量折腾着,2013年春节前,我和艺谋开了个短会,定了就三个人物,风格:平实,宁拙勿巧,静水深流。这是《归来》关键性的一次决断。我写过不少戏,导演和编剧在关键的点上能有共识,是幸福的创作状态。
北青报:好像您写的话剧《我爱桃花》也是三个人,《花事如期》只有两个人。
邹:不是刻意地比人数,但有一点,人少好入心。我看过一个人的话剧,十分动人。所以定了只是三个人的戏时,我比较兴奋,那种文学的兴奋。当把这个简版的《归来》完成后,我个人觉得电影成了。
北青报:你的意思是说剧本定稿了。
邹:在我这儿定了。之后,听说艺谋找了不少的人提意见,我都没参加。各个导演有各个导演的工作方式,我明白他是想好上加好。
北青报:那么后来呢?
邹:在开拍的前一个多月吧,剧本还是回到了简版的这一稿。我查了下邮箱八月到九月我和晓枫有了频繁的改稿往返。到九月九日,我发出了最后一稿。十六日开的机。电影《归来》的成片与最后这一稿除有细节的改动,没有大的变化。
看过粗剪片后和张艺谋
大声争论了三个小时
北青报:编剧是在开拍前就工作完成了吧?
邹:没有,看过粗剪。在祝贺导演后,还是提了几个或能修的意见,那天晚上就意见,我们大声争论了三个小时。也不管有没有外人,我夫人第一次看我和导演的工作情状,觉得太激烈了,像吵架。我们工作时外人看着确实有点像吵架。
看过粗剪后,我说过这是艺谋的苦心之作,他能用实的手法,把戏控制得浑然而丰厚,实在是情怀技术都到了一定的地步的结果。他太能吃苦,心上的、身上的苦都能吃。我很享受和他的第二次合作,也庆幸我写了《归来》。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相关新闻
邹静之《莲花》时隔六年重排
由金牌编剧邹静之创作的《莲花》曾于2008年被北京人艺以陈小艺领衔的阵容搬上舞台,该剧的“龙马社版”日前正式建组。6月5日该剧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莲花》是邹静之继《我爱桃花》之后的第二部舞台剧作品,以古玩行为背景,向观众娓娓道来了一个展现人生的京味儿故事。剧中,一对贫贱夫妻在对财富的向往和追逐中,一个从对有钱人的生活惶恐不安到志得意满,良知沦丧;一个从满怀希望过好日子,到失去所爱,深陷绝望……6年后再度建组复排,仍然沿用当年首演后备受争议的“倒金字塔结构”的舞台表现形式,先将故事结果和盘托出。
深厚且富有韵味的台词一直是邹静之舞台剧的标志,《莲花》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剧中不乏“京腔京韵”的元素。但邹静之却表示:“这不是一部‘京味儿话剧’,‘京味儿’应该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包容与吸纳。只有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语言,才更能拉近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此次复排,导演由苏宇、李建义担纲,赵倩、林龙麒、张博等将联袂出演。(记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