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梁鸿:土地的黄昏(图)
//www.workercn.cn2014-08-21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家被公认为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上有风头长健的“50后”“60后”严肃作家的经典化笼罩,下有备受追捧的“80后”偶像作家的市场化挤压,“70后”作家长期以来是被公众阅读忽略的沉默一群。但随时间而来的,是力量的积攒和热能的爆发,一个个单独的作家以创作实绩日渐醒目地浮出中国纯文学水面,无论其艺术追求还是现实态度,都显示出不同于其他代际作家的强烈特征。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对一系列“70后”代表性作家予以评介,以飨读者。

  2010年,梁鸿在回到故乡河南穰县梁庄长住了五个月之后,用县志、调查和口述实录方式完成了《中国在梁庄》;2013年,她对走出乡村到中国各地打工的梁庄人进行追踪采访,写出了《出梁庄记》。两部“梁庄”,既凝结着“梁庄的女儿”在“归去来”中对于故乡和故乡人生存现状充满忧思与乡愁的书写,也包含着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严重的乡村问题、城乡对峙和“人”之精神自由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中国在梁庄》:

  由外而内的观察与记录

  在《中国在梁庄》中,梁鸿通过梁庄人朴实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痛惜的乡村画面。首先是外部力量导致的失衡——1970年代中后期以来建起的砖厂恶化了土地生态,化工厂废水排到清澈的河流里,散发出让人窒息呕吐的刺鼻味儿。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老屋不再住人,到处是残垣断壁荒草杂木,倒塌的房屋和院子成了废墟,代之而起的是平直的公路、新的生活场与聚居群落,它们昭示着财富、权力与阶层的分野,与受伤的乡村共同改写着乡土中国的内在肌理与生命根系。在叙述已成废墟的故乡时,梁鸿融入了“原乡少女梁鸿”的抒情视角。她曾经在这里度过了无忧的童年和少年岁月,这片土地寄寓着她的天真情愫与美好回忆。而现在,她只能面对已然破碎污损的家园,默默地再一次承受与故土分离或许是永别的痛苦。土地的黄昏正在逼近。

  当土地不能再为农民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情感慰藉时,大多数人选择了进城打工,这对于乡村原本完整融洽的家庭和家族结构造成了巨大冲击。梁鸿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现了夫妻分离、父母孩子分离、老幼留守的乡村现状和问题:那个杀害强奸82岁老太的优秀沉默的王家少年,隔代教育的经济与感情问题,被改成养猪场的梁庄小学,都成为乡村裸露的巨大“伤疤”。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贫富差距和生态恶化,乡土中国内在的淳厚、守正、公义、家族伦理都遭到了毁坏。中国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历来是自我封闭的,这使它在得以保存安如磐石的生存格局的同时,也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的内在逻辑和在枯淡生活中循环往复的力量。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20世纪中国乡村在无数次土地运动、战争和革命之后能够“自我疗伤”和“复原”。但是现在,这些伤口和溃败处流着泪淌着血,再也难以愈合,这才是梁鸿最为哀痛和不忍目睹的。这种展示本身就构成了结实有力的批判。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