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刘震云是15岁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那是1974年,他刚当兵。
母亲对他写作影响最大
刘震云说,母亲是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人。他说:“我母亲是个卖酱油的,酱油店边上有家书店,她经常拿鲁迅的书看。有一天,她知道我在搞写作,就说:‘你也写东西了,这工作不难。’我说:‘鲁迅可成啊,好多人都觉得他写得挺好的,把他当祖师爷。’她说:“那写作这东西太容易了,我看过他的书,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都能写出来,我就是识字少,那有什么,我卖酱油,一个是酱油缸,另一个也是酱油缸。很容易。”
刘震云妙趣横生地说完这一段,总结道:“我从此坚定地走在文学道路上。”妙言莫言获诺奖
刘震云和莫言都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人问刘震云对莫言获奖的感受。
刘震云风趣地说:“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祝他愉快。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莫言获奖,很正常,如果是阎连科获奖,也很正常。”而作家阎连科也接过话茬说:“获奖很重要,奖金也很重要,我们村的人跟我说,750万元奖金够全村盖房子修路了。”
决定买西红柿
有记者问刘震云年少时的理想,刘震云笑着回答:“第一个理想是到镇上当厨子,特别温暖的职业,守着炉火;第二个理想是到乡村戏班敲梆子,月光下清脆嘹亮;第三个理想是当乡村教员,在孩子琅琅书声中想自己的心事。都是上大学把我害的。前三种职业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留在我外祖母身边。上大学把我推上第四条道路,就是当一个作家。但是,职业转换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走上第四条路,遇到的是前三条路上不同的动物,于是,你变成另一种动物。
变成“另一种动物”的刘震云,后来成为名人。2011年8月20日,茅盾文学奖结果出炉,刘震云获奖了。那会儿,刘震云正在菜市场晃悠,准备买菜回家做饭。记者问他得到这个消息时在干什么,有什么感想。他缓缓地答道:“我正在买菜,是西红柿还是买茄子?西红柿比茄子贵啊,我特别犹豫。这时出版人打电话说你获奖了,接着,他告诉我,奖金比过去提高了,于是,我当即决定买西红柿。”
幽默产生于悲剧
刘震云的作品中充满了幽默色彩,即使是严肃题材中也充满了幽默。刘震云甚至认为:“真正的幽默不产生于喜剧,不产生在小品,真正的幽默产生在悲剧中。当一个民族遇到的苦难特别多的时候,他们对待苦难,就会有一个幽默的态度。”他还说:“当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时候,你突然会发现,它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存的秘籍。认识到这个秘籍的人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鲁迅,一个就是我。”
记者问他:“读了您的书,第一感觉是幽默,就是很有意思,您觉得什么是幽默?”
刘震云答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趣味的人,一种是没趣味的人。在有趣味的人中,又分两类,一种人一说话你就笑,另一种人他说时你没笑,出了门你突然笑了,同到家你突然又笑了。回家笑跟出门笑又不一样,出门笑的是细节,回家笑的是整体。前一种人说的是笑话,后一种人说的是幽默。还有第三种人,他说着说着把你说哭了,突然你‘扑哧’又笑了。破涕而笑,啼笑皆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这三种人,都不是我向往的。对于幽默,还有第四种人,他说时你没笑,事后也没笑,偶尔想起,在心里笑了,叫‘会心一笑’。这时你笑的,就不是大海表面的浪花,而是海底深处的涡流和潜流。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前三种幽默笑的是涮语,是事件,幽默都在表面,如秋风扫落叶,来势汹汹却不留痕迹。第四种幽默,它隐藏在事件深处,说的是事件背后的不同见识,就像雪山被雪覆盖着。前三种,笑完就完;后一种,保质期特别长,它能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