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娟:朴素与童真(图)
//www.workercn.cn2014-09-18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娟,作家,籍贯四川遂宁,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等。作品《羊道》获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

  纯净的才情,天赋的女儿

  读李娟的散文,忽然想起某次参加一个文学沙龙活动,剧作家过士行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文学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会让人有着特别的惊喜,因为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有作家写出让你由衷惊叹的好作品。李娟的写作,就是这种令人惊喜的发现。仿佛是突然之间,这个出生于1979年的小姑娘就冒了出来,而她的写作完全与那些“80后”偶像作家不同,她既不以高调的叛逆姿态引人注目,也不以莫名感伤的青春期情调来吸引粉丝。这位成长于新疆哈萨克民族居住地的汉族姑娘,一出手就让人为之赞叹,而且她的创作犹如不竭的喷泉,咕咚咕咚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学作品。它们或是短篇的散文集结,诸如早年的《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或者如后来她为人所知时写成的散文《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又或者如成名之后写成的长篇散文作品《冬牧场》以及她的《羊道》三部曲。旺盛不竭的创作力,难以模仿的生活方式,独一无二的写作资源,以及成熟又似乎难以简单归类的文字表达,都使得李娟的写作令人眼前一亮,甚至是由衷地敬服。

  记得是最早在报纸上读到李娟的散文作品,那种语言的纯净、茂盛、简洁,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娟的文字语言,既不是受过专业的文学教育和训练后的娴熟运用,也没有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各种作家的模仿痕迹。在李娟的散文写作中,看不到明显的外来影响,完全是一种自然生长又健康茁壮的语言风景。在她的散文中,没有文字的修饰,没有词语的雕琢,没有谋篇布局的造作,甚至基本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也很少采用莫名其妙的比喻。我想,她的这种写作应是一种源于生命内部的天赋。此种本色而纯粹的汉语写作,我在某些初学写作者的作品中见识过,却往往只是灵光一现,而在一些成熟的作家作品中,也曾有过惊艳的阅读体验,但那却是返璞归真的一种高超修炼。李娟的独特,恰在此处。她是真正地介于两者之间。因为你甚至在李娟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到她对于某部文学作品,某个著名作家,或某种精神思想的借鉴、模仿或援引,起初我总以为这是她所受教育的缘故,但待我读过很多篇章之后,却发现其实并不如此。

  当代作家的散文写作,我极喜欢杨绛、汪曾祺、孙犁、木心等人的文字,但显然他们的文字是极为用心经营的,再如张承志、贾平凹等文体意识较强的作家,也是潜心修炼的结果。在我集中读李娟的几部散文作品集时,由于她的这些作品多是有关新疆的描述,令我想起不久前刚刚读到张承志的散文集《相约来世》,因为这也是一部有关新疆的散文作品集。相较而言,张承志的语言是热辣的,李娟的语言是温和的;张承志的语言是知性的,李娟的语言是感性的;张承志的语言是紧张的,李娟的语言是松弛的。对比二人,可以明白,每一种语言呈现所对应的该是其自身的存在状态。李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与她拥有的语言天赋巧妙地融合为一体,这种高妙的才华,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汉语本身的鲜活生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