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于一所师范院校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有着特殊的意义。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范生,待师范生成为教师,他们会将内化于心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及整个民族的未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通过这样的校训,我们可以触摸到北京师范大学怎样的精神特质?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
记者: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如何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
刘川生: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通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我们可以直接触摸到北京师范大学最核心的精神特质。1997年,北师大为迎接建校95周年,广泛征集校训,师生踊跃提出方案,最后经学校讨论,选定了启功先生提出的这八字校训,深刻概括了北师大百余年的办学传统,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
9月9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特别指出,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教师要“为师”“为范”,必先使自己成为学识广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为师者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德高”。崇高德行的养成要靠学问修养,高洁的品行又为“学”提供保障。“学为人师”与“行为世范”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记者:您觉得应如何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让广大教师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
刘川生:在近现代中国,由于师范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承担的使命重大,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非常鲜明的。北师大老校长李蒸说过,“师大对国家的贡献不是煊赫的,而是潜在的永久的,为国家树人大计培植下优良种子。”北师大人始终以“治学修身,兼济天下”情怀,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各类人才,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功勋卓著。可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早已成为北师大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坐标,深深融入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