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78岁“牧马人”张贤亮在银川去世(图)
//www.workercn.cn2014-09-2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影城,“出卖荒凉”的立体文学

  有悖于传统文人的做法,张贤亮很少掩饰对“功名”的追求,就如从不讳言那些“第一次”为他带来的荣耀。但最令他感到自豪的“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举荐导演张军钊到银川镇北堡拍摄了电影《一个和八个》,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古堡。

  “一片荒凉,两座废墟”,满股羊粪味。镇北堡,本是明清时代的边防戍塞。1961年,正在劳改的张贤亮偶然发现了这座古堡。别人眼里破烂不堪的大羊圈,张贤亮却“从中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如今的镇北堡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镇北堡西部影城。出银川火车站25公里、出银川河东机场48公里,到宁夏的游客,第一站往往选择这里。

  1993年,张贤亮拿出自己78万元版税,选址镇北堡,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后来,他被人们称为“文人中最会经商的人”。

  “带着一帮泥腿子玩文化”,张贤亮专注于影视城,“如果说,我创作的小说是‘平面文学’,西部影城就是我创作的‘立体文学’。”在他看来,自己并未远离文学,而让影视城能成功地化腐朽为神奇,也是文学的力量。

  在后半生,张贤亮的精力大多放在了这个“立体文学”上。据说,镇北堡影视城的布局与很多细节,都是他一手打造。以《绿化树》女主人公马樱花命名的茶楼,就是他自己设计的,花纹是他趴在地上去画,竹子是他亲自安排移栽摆放。

  在这座影视基地,他第一次提出“出卖荒凉”的理念,在电影圈内,镇北堡成功地成了“苍凉”的代名词。对于新时期电影,尤其是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镇北堡默默地做着见证。在这里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一个和八个》,被公认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而被认为是第五代最后一部作品的《红高粱》,也是在这里诞生。还有《黄河谣》《边走边唱》《红河谷》《东邪西毒》《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有人认为,它见证了“华语电影的黄金20年”,正如影视城大门内的石碑上的标语:“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他创办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对于中国电影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