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贾又福先生(右)在太行山与山民交谈
■人物简介
贾又福,男,1941年生于河北肃宁。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宗其香、何海霞,私淑潘天寿、石鲁。得心灵密钥,创观化山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人社部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称号。为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运着衣裳
我与贾又福先生结缘,是因为诗。
起因是朋友让我为贾又福先生写点什么,我不好拒绝,但又不能不拒绝。我历来的文字,凡与别人有关的,皆是随缘之作,随缘不攀缘,此乃我为文规矩。尽管我与贾又福先生是老乡,但我不熟识他。
当面不好拒绝,只好书面婉辞。我写了一纸文字,对朋友说明原由。其大意是:一,我与之心缘不够,此恰是为文大病。二,于画我是外行,外行写内行,往往为内行笑。三,我的为文准则:与其写事,不若写人,与其写人,不若写心,与其说是写他心,不若说是写我心。譬如河里有月,你向东走,带走一轮;我向西走,亦带走一轮。你的月是你的,我的月是我的,但两轮月却也是一轮月。
没想到,朋友将此文字送给贾又福先生看了,贾先生捎来两句话:随心留形迹,任运着衣裳。对于一个懵懂小子,贾先生没有冷漠不顾,而是用这样的诗句回应。正是君子如响,钟磬应击而应,回声徐徐。这样一个心灵上的碰撞与交汇,让我感动。秀才人情,我亦回应两句:明月应时现,莲花次第开。
很快,“贾又福艺术工作室”在北京大学挂牌,我与之见面。他微笑着,对着我。我微笑着,对着他。在仪式上,他是主角,摄像机一直追着他。我与之交谈时间很短,虽短,却都感觉到了彼此的真诚。
2012年秋,“贾又福文献展”在西安开幕,我去了。
那天,鱼贯而入的人群匆匆走过,好多人没有注意到贾又福先生写的短短的《我的话》,我注意到了:……谨只山水画而言,我也曾怀有不凡的志向,所谓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亦曾面对大好河山艰苦探索,所谓心地虚灵留不昧,大千妙相悟真如。
这番话是为他后面的话作铺垫,他说虽有此志向,但至今自己不过仍然是个蹒跚前行的凡夫,至今为画不敢稍有懈怠云尔。话说得真诚极了,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谦德广大虚怀无边。
当一个人有了人生大信的时候,同时他的谦德也会成就。大信无傲慢,因为用不着。傲慢的人,恰是不自信。
此前,我读贾又福先生的《问岳楼论画》时,曾即兴拟过一联:问岳楼中问月,明是?净是?观石路上观时,古耶?今耶?“问岳楼”是贾先生的斋号,而“观石路”源自贾先生的绘画理念:以石观化。看了《我的话》,我把联改了:问岳楼中问月,明暗同体;观石路上观时,古今一如。
几天之后,即是中秋节,这天晚上在唐华宾馆的饭厅,与贾又福先生及他的几名学生一起,长时间晤对。此时厅前花富贵,天上月团圆。见到贾先生之初,我先说道:“长安一片月。”贾先生随即应道:“万户捣衣声。”有点像对暗号。然后,我把对联奉上。他很细心地看过。
那天晚上,彼此说了好多话。我问,他答;或者他问,我答;或者大家讨论。话题是自然而然的,是以真诚对真诚。真的是一见如故,似乎这样的对话不是第一次,但这的确是第一次。事后想来,说什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而是这种氛围,彼此心灵毫不设防的这种信赖与默契尤为珍贵。这一晚说到很久,直到月光在屋檐上流淌。
“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正是因为有诗境引领,我写了一篇《长安问月》。有了《长安问月》,随后有了《大化如花》与《画乃圣事》这两本论贾又福先生画作的书。真的是“明月应时现,莲花次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