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咱陕西农民的性格,一辈子就想把手头事做好
历史文物,国之瑰宝。李玉虎教授唯“慎”字当先。
咸阳博物馆陈列展出的西汉兵马俑,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首次发现的大型彩陶兵马俑军阵,多年来龟裂、起翘、脱落、酥粉等多种病害特征非常明显,相当部分濒临自毁。早在1996年,他和团队就开始了西汉兵马俑的治理攻关研究。
慎待文物,最小介入,从一例兵马俑墨水瓶盖大小的发髻开始。“在对模拟样品进行加速老化和自然环境时效考验跟踪测试的基础上,先期只对一例严重风化褪色、无法辨认的步兵俑的发髻部分,也就墨水瓶盖口大小,进行了非常慎重的显现加固处理,不仅完整再现了出土时的原貌,跟踪观察至今十余年都未发生变化,而整体修复直到2005年才开始展开。”李玉虎介绍。
而对于文物龟裂、起翘彩绘层的回位修复,是不得已而为之,李玉虎和团队人员转换思路,彩绘能在地下以高湿缺氧为特征的环境中保存数千百年,若营造一种趋近于此自然环境,能否长时间地保持文物的原貌?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他们研制成功了“无动力高湿缺氧稳定保存与展示装置”。“在透明容器中自然等焓加湿,自然湿氮取代,形成高湿缺氧环境,原本在数天甚至几分钟就卷曲成渣的生漆彩绘,在这样的装置里可以长时间保存,这是文物保护中一种对文物最小介入的方法。”李玉虎的博士生贾智慧介绍。
在他们的实验室,一件西汉王莽时期的彩陶已经在这样的容器中保存了8年,图形保持稳定,没有发生起翘脱落等现象。“文物修复保护不容许失败”,李玉虎对记者强调,“我们要对文物的每一个平方厘米负责。”
操心多、压力大,李玉虎患上了运动性神经震颤,手里拎个东西都哆嗦。自我调节的同时他开始将重心转向人才梯队的培养,“现在中心已经有30多位硕博研究生,这种行业人才培养至少得10年以上。”
今年4月,李玉虎及其团队承担的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专项计划项目“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病害治理技术研究”通过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中“去除霉菌、低等植物与土锈的材料方法”、“汉代彩绘陶质文物胶料彩绘层的回位修复材料与工艺”及“无动力高湿缺氧稳定保存与展示装置”等相关成果,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年前,刚刚涉足文保的李玉虎有“私心”,“档案保护取得成功后,希望在新领域攀上第二个高峰。”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心静气和:“咱陕西农民的性格,一辈子就想把手头事做好。”
没错,他出身成长于陕西白水县的农村家庭,县里有个史官乡,留存着一座历史悠久的仓颉庙,古庙里的彩画还是他进行的修复保护。庙外,40余棵千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姜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