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步云:“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图)
//www.workercn.cn2014-11-26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最喜欢《让世界充满爱》和《心太软》

  李步云说,他对于法治的追求也是遵循着自己的人生准则:爱国爱民,勤奋宽容。

  “像爱国爱民,这和我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说到这,他用右手指着自己难以伸直的左臂,以及断了一截的小拇指。“我16岁就参加了地下工作,组织‘济世学会’,秘密印发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7岁,我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第一到第五次战役,3次跟死亡擦肩而过。其中一次是1952年6月,敌人一颗炸弹扔在车上,当场8死7伤,我左手被炸断,只有筋和皮连着。我觉得国旗上有我的鲜血,我非常自豪。”

  1957年,已经退伍的李步云决定考大学。“当时报了10个志愿,排第一的就是北大法律系。其实,当时我连法律是干嘛的都不知道。是一位业已考上华东政法学院的战友游说我,有句话一下子就把我打动了——‘马克思和列宁都是学法律的’。”

  去北大报到时,李步云说他见到的第一条迎新横幅标语就是“欢迎未来的法学家”。“从那时起,我就立下了终生从事法学研究的志向。”研究生阶段,他幸运地成为法学泰斗张友渔教授的开门弟子。此后,他就一直在张友渔身边学习做人和做事,直到1992年老人辞世。

  李步云的“敢为天下先”,大多得于师传。“张教授发言写作,只讲真话,不抄袭,不盲从,大胆创新。例如,当人们对‘法大还是党委大’的问题莫衷一是时,他就明确回答:‘法大。’他认为,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主要指监督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不是包办代替政法机关的具体业务。”

  研究生毕业后,李步云随北京大学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到北京四季青公社工作,担任公社工作队长。他只查经济问题,从未就路线问题批评过任何一个公社干部。

  李步云把这些经历,归结为自己宽容的性格。“我常在一些聚会上开玩笑地问同事、朋友和学生,让他们猜我最喜欢的两首歌是什么?答案是,一首是《让世界充满爱》,另一首是《心太软》。”

  6点钟报晓的金鸡

  数十年来,李步云始终坚守着法治信念,与高层对话、向大众媒体发声,将书本中的法学研究转化为推动我国法治和民主进程的现实力量。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过这些言论会引起各种争议,李步云回答得坦坦荡荡:“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我没有担心,也从未后悔过。”

  其实,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李步云虽然思想超前,观点大胆,但他也在学术与实践、激进与保守之间保持了应有的平衡。“我写文章、发言比较慎重。有些东西不是不说,不到那个时候,说了反而起副作用。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观点,还要考虑中央是否能够采纳。有人说我像6点钟报晓的金鸡,分寸和火候掌握得比较好。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哪个观点被认为是过于离经叛道的。”

  “尊重和保障普通人的权利”,是这位老法学家的情结,而老人更深的忧虑也正在于此,“国内的法治进程还是有一些阻碍,比如旧的传统观念像封建主义思想、阶级斗争的旧思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各级领导身上;还有既得利益者不愿改变现状,怕影响他的利益,这些都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制度建设才能改变。再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违宪审查制度,但我国至今没有建立。从1982年以来,我一直在呼吁建立违宪审查制度,这个制度不建立,很难树立宪法的权威,很难说已经达到了理想的法治国家。”

  在李步云看来,实现法治的进程需要30到50年。“主观上看,这一进程的快慢,取决于政治家们的远见卓识和胆略,取决于法律实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良心,也取决于法学家们的独立品格和勇气,还取决于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醒与行动。”(卢楚函)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