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光羲:从青春唱到白头(组图)
//www.workercn.cn2014-12-30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快闪”放歌威尼斯

  人对任何事物都是有感觉的,或浅或深,或轻或重。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艺术,所以,绝对有艺术感觉。对艺术感觉敏锐的人,我们通常称他天生具备艺术细胞。科学研究早已表明,人是有先天差异的。上天尤爱李光羲,赋予他太多艺术细胞且都活跃着。

  少年时的李光羲就充分显示着表演天赋,学什么像什么,就连做买卖的叫卖声、收破烂的吆喝声都学得惟妙惟肖。有时他站在街上学收垃圾的吆喝,邻居大娘端着垃圾筐出来了,一看,没有收垃圾的呀,乐了,“一准是金宝(李光羲小名)这倒霉孩子!”旧中国的天津是中国的第二大城市,劝业场又在市中心,这里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唱戏的、说书的、打把式卖艺的必占的码头。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小金宝,就在这艺术海洋里游荡着——学两口京剧,行家都建议他“下海”;学大鼓书,有人要引见他拜刘宝全为师;学相声,有人认为天津卫会多个马三立。后来,他报考了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成为一名优秀歌唱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热爱歌唱,歌唱是他人生的精神支柱,歌唱使他生命变得年轻,他从歌唱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忘却生活中烦忧。他是为歌唱而生的。有朋友玩笑道:“李光羲,唱得比说得好!”

  没有认真统计过,但说中国有半数人都听过他的歌,一点儿也不为过。从歌剧《茶花女》《货郎与小姐》到《祝酒歌》等等,知道李光羲的都能唱上几句。曾经在北大荒插过队的篆刻大师庄默石先生就深情地说过:“那时候苦呀,就盼着回家,归心似箭。一路上就憋着,火车一进北京,车厢广播里就放李光羲唱的那首歌——‘北京呀,北京!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我们的眼泪哗哗地流呀,动人呀,感人呀!那会儿,人的感情不掺假!”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老师说他1973年在农村下放,村里喇叭里放了《北京颂歌》这首歌,一听,李光羲唱的,没错!激动得流下了泪,心想,李光羲也是上演封资修毒草戏的“毒瓜”,他能出来工作了,还在广播电台录了音,自己也看到了希望。他哪里知道,被下放农村的李光羲能够复出,得益于周恩来总理亲自下达的一纸调令。

  当时长住北京的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亲王庆贺50岁寿辰,他希望友好的中国帮他开一场音乐会,希望演唱他自己写的声乐作品,并且提出具体要求请抒情男高音歌唱家为他演唱。1972年,“文革”中的祖国大地,除了几个样板戏,到处都在唱着激昂的口号式的闹哄歌曲。总理曾多次观看并指导过中央歌剧院的演出,此时他想到了这些歌唱家,想到了李光羲,于是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回到了北京。西哈努克亲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虽然他并不精通作曲,但是,他的旋律,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他的歌曲传达着他的心声,歌唱家们演唱起来非常动情,音乐会获得圆满成功。那次演出,对李光羲意义重大,因为他又重新登上了舞台,有了出头之日,有了演出机会。当时,他已经离开舞台6年多了。

  由于有了周总理的指示在先,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认为他有资格出场为新歌录唱,李光羲有幸录了《北京颂歌》《远航》等歌曲,一经播出,立刻红遍大江南北,一唱到今天。

  从小就听李老师的歌,不知听了多少回,演出也数不清看了多少回,家中有磁带有唱片,但是有一次的演出,我不仅观看了而且参加了,三生有幸。这场演出是在意大利旅游名城威尼斯,舞台是水上的“贡多拉”小船,事先没有安排,当然也不可能有乐队有音响设备,助演的人却是一些“大腕”——著名萨克斯演奏家范圣琦、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杜声显……

  那是在2004年春,我和李老师等十几位朋友结伴去欧洲旅游。这一日,来到了水城威尼斯,一行人分别登上了几艘“贡多拉”(“飞快的小船”之意)。船不大,包括水手也就坐六七个人吧。栎树木做的小船窄而长,划船的水手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深邃的蓝眼睛,漂亮的海魂衫裹着健美的身躯……蓝蓝的水,蓝蓝的天,美妙的欧式建筑,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贡多拉”悠悠穿行在拱桥错落、游客交织的水上……

  陶醉了便兴奋,突发奇想。“李老师!唱首歌吧。”“唱什么歌呀?”原来他也有此意。“在意大利就唱《我的太阳》吧!”“这可是威尼斯,意大利人的地盘。行吗?”“你把吗字去了,就是行!”李光羲唱了40多年意大利歌剧,连意大利的歌剧前辈大师吉诺·贝基看了他的演出听了他的歌唱都叫过好。李老师唱起来了。歌声奔放、激昂、悠扬,而且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水手们惊呆了,停止了划桨,“贡多拉”静静停在了水面上。歌声带着强大的穿透力,穿越楼群、小桥、街道……桥上的游客停止了游览的脚步。先是楼上的一扇窗户推开了,探出了一个好奇寻觅的脑袋,继而是一扇又一扇,靠着水面迎着歌声的窗户几乎全部打开,窗户里探出一个或几个身影,小桥上站满了人,周围的“贡多拉”飞速向这里靠拢……喧闹的威尼斯一下沉静下来。在李老师歌声的感染下,船上的几位艺术家一同唱起来。有大伙的助力,李老师歌声更加嘹亮。一首唱罢,叫好声、口哨声、掌声响成一片,那“贡多拉”的水手更是激动得涨红了脸。兴致不减,大家伴着李老师又唱了《茶花女》《货郎与小姐》中的曲目,及至唱到《桑塔露琪亚》时,周围沸腾了,船上船下、楼上楼下、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上百人,一起歌唱,激情万丈,荡气回肠。桥上有人用英语大声问道:“你们是日本人吗?”我们用更加洪亮的声音回答:“CHINA!中国!”

  这场即兴的露天“大剧场”无伴奏演出,如今已经过去十余年了,可每当回忆起这场演出,大家还是激动不已,热血沸腾。我曾把这场演出命名为“放歌威尼斯”,得到了光羲老师的首肯。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