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著名作家、新闻人曾敏之去世 曾为巴金遭遇非议奋笔直书
//www.workercn.cn2015-01-07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历史过来人,曾先生无法接受以这种方式抨击他所爱戴的巴金。于是,这位性情中人,拍案而起,奋笔直书,予以反驳。文章发表之前,他寄来校样并附下面一信:

  李辉兄:

  别来又易春秋,想忙中一切都好!

  今寄奉由耀明兄将发于《明报》月刊的两篇文章,十月一日出版。于頻是我以笔名批斥朱建国的,他作了回应,看来我得再写文章,对朱打着“清高”幌子,实则贩卖“左毒”的言行痛加驳斥,想来您不会同意他标榜的“新贰臣”标准吧?

  寄上的文章,我以《谈贰臣传》为题,是排版时的清样,发表时耀明改为《巴金岂是失节的贰臣?》,因复印字迹不清,(传真)所以附上我原题的清样以资对照。

  ……

  也许我会到了内地打电话与您交谈。

  祝

  文安

  应红均此问好

  曾敏之

  98.9.24

  其间,我们通过电话,聊了很久。

  在香港发生的这一激烈争论,渐渐平息。

  十几年已然过去。现实情况是,巴金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他在《随想录》中提出的诸多命题,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或者因简单、粗暴的贬低,被人们遗忘,更没有过时。相反,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历史深处,追寻真相,直面历史,此时,他们的所作所为,晚年巴金曾以衰老之躯而身体力行,在他们发出的声音里,可以听到巴金呼吁之声的回响。

  三

  交友甚广,捐赠数百封文人书信

  一次意外见到曾先生,是在2009年夏天。

  我应《南方都市报》之邀,前往广州文化讲坛做一演讲。演讲结束,才发现九十二岁的曾先生也坐在台下。他告诉我,这些年,他长住广州,看到报纸上的预告,就专门来了。见到高龄的他,居然坐了两个多小时动也不动,我很感动。闲聊几句后,如在香港时一样,他执意要请我吃饭,还说,再约几位广州文友。他约好时间,留给我酒店地址。

  第二天,我如期前往酒店,找到说好的包间,可是空无一人。他没有手机,打到他家,保姆又不会说普通话,无法沟通。我等了好久好久,无奈中只好悻悻而去。几个小时后,我的手机响了。原来他们去的人多,临时换了一个包间。他们没有想到,服务员未能明白告知我。他忘记带我的手机,大家只能等,等了很久才开席。电话中,曾先生说,他担心我人生地不熟,出了什么故障。对我的爽约缺席,曾先生没有一丁点儿的抱怨,这更让我懊恼,愧疚。

  这便是曾先生,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真诚待人,宽以待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巴金的遗风。

  2013年,我与曾先生通信最多,主要与他向巴金故居捐献信件相关。

  年初,我写信给曾先生,并附寄一份新出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副刊上,新开设一个专栏“名家书简”。我知道,他的文坛交往既广且深,一定会有一些有内容、有趣的往来书简。我请他抽时间挑选几封寄来,以为该专栏增光添彩。很快,他就回信,并寄来王辛笛、饶宗颐、白先勇等人写给他的信,让我挑选。

  未承想,就是这样一次约稿,渐渐延伸为他决定向巴金故居捐献一批书信的大事。

  曾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将巴金来信,以及已经整理出来的其他数百封文人来信,一并捐献给巴金故居,这一过程还不到一个月。他对巴金的深厚情感,由此可见。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