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帽到裤,他一身银灰色装束,几十年如一日。而人民币上熟悉的毛泽东头像却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就是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土画派创始人和领军人物、被誉为“人民画家”的刘文西。
“作为艺术家应该选择这样的地方去学习”
对于陕北这块雄浑厚重的黄土地,出生于浙江的刘文西已经热恋了60余年。在这里,他找到了值得追求一生的艺术之根——黄土风情和黄土人;在这里,他创建了黄土画派。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山村,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当时我只有17岁,第一次听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本书,我至今一直保存着,它指引着我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
1953年,刘文西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受到潘天寿等先生的悉心教导。1957年毕业实习时,他毅然选择了那块神圣的地方——陕北延安。“那时,我看了很多延安的历史照片,对那一片厚重神奇的热土充满了向往。我想,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选择这样的地方去学习。”刘文西深情地说。
然而,短短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对于年轻的刘文西来说远远不够。这块黄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忠厚、善良、热情,对革命有着非同寻常的觉悟和感情。于是,他留下来与当地的老百姓交朋友,去寻访,去探索……1958年毕业时,他更是毅然决然地主动要求留在西北、到西安美院工作。
“那个在钱上面画毛主席的画家又来了”
过年是陕北一年之中最精彩的时光,而在写实主义画家刘文西眼中,这个时候正是艺术家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最佳时节。
从1958年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刘文西先后100多次深入陕北,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沟壑,20余次在陕北过大年。他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大量陕北题材的作品。尤其是近10年来,他年年都要带着画家们离开都市,到陕北过大年、写生,而每次来陕北,他都能叫得出老乡们的名字,数得出老乡家里的人口。老乡们见了他,更是兴奋地喊:“那个在钱上面画毛主席的画家又来了!”
在陕北采风的时候,刘文西与画家们每天早晨8点出发,乘车要在蜿蜒曲折、寒风凛冽的山路上颠簸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一到村落,他就带着采风团成员和乡亲们一起扭秧歌、打腰鼓、唱大戏;中午就在村里凑合着吃一顿;晚上回到住处还要与大家交流一阵子才肯休息。
“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理解一些笔墨的来源。”国家画院画家王平说,“刘文西先生的作品充满着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很接地气。”
“刘文西是我的榜样和偶像。现在这个年代,这个年龄,他能够坚持写生、坚持画人民、坚持画黄土高原,值得钦佩。”岭南画派画家陈永锵动情地说,“刘文西的成功在于他一生执着的黄土情结。”
“我对这里心存感激,这里是我艺术创作的力量和源泉”
“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是刘文西的艺术主张。他常说:艺术家创作就是要抓住一个点,带动一个面,进而了解人民群众,表现人民群众。因此,熟悉人是第一位的。要到人民中间去,要根植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向传统学习,向人民学习。
刘文西几十年来在陕北选择了几个重点村子,长期不断地到那里去,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看着他们长大,了解他们的心情、性格和成长的全过程。
在长期的深入生活过程中,刘文西获得了大量创作素材,为他此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数十年来,他发表作品千余幅,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本,获国家级奖七次,主要作品有《毛主席与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刘文西时常感到时间紧迫。他从2005年开始,宣布不卖画,不送画,开笔潜心创作他的《黄土人》巨幅长卷。从那时起他几乎不参加外界的任何活动,集中精力绘制《黄土人》,而每天花在创作上的时间就达7个小时。
“但实际上,要把我60多年对黄土地的深刻感悟在画中表现出来,是永远也画不完的。”刘文西说,“我对西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是我艺术创作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
在刘文西的带领和苦心经营下,而今,由他发起并创建的黄土画派早已扎根泥土,这个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派画派,正以阳刚豪放、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广泛关注。
(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马欣乐:其人其画 | 2010-10-16 |
“金鸡画家”杨建臣 | 2010-10-16 |
孙玮珂,金石书画成一家(图) | 2010-10-16 |
仁者乐山 有容乃大 | 2010-10-16 |
范曾等名家书画亮相莫斯科 | 2010-10-16 |
王西京的长安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术人... | 2010-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