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扎拉嘎胡:逐梦草原(图)
//www.workercn.cn2015-05-05来源: 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扎拉嘎胡

  翻开内蒙古文学史,有一颗耀眼的文学巨星,他既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内蒙古草原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长达60年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他用辛勤的汗水为民族文学的园地栽培出姹紫嫣红的一朵朵鲜花。在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新形势面前,翘首回顾这位85岁高龄老作家的创作历程和心路轨迹时,更感到他创作精神与奉献精神的可贵和一部部文学精品的珍奇与不朽。他就是在内蒙古文学艺术界、宣传理论界、文化界享有盛名的扎拉嘎胡。

  采访扎拉嘎胡,是在内蒙古医院的病房里进行的。若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面前这位红光满面,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的老人,已经85岁高龄了。

  说实话,采访这样的文学大家,还是有一定压力的。这是因为,记者不仅要记录他的业绩,还要与扎拉嘎胡深入探讨文学的真谛,探讨新形势下文学的使命,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学养是难以顺利完成任务的。然而,一接触这位老人,就被他对文学精神的追求,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以及从骨子里透出的诚恳、平实、和蔼、可亲的神态所打动,原有的惴惴不安的心情,也随之一扫而光了。

  采访文学大家,还是从作品入手去探究作家的精神价值吧。

  作品所诠释的和谐之美

  倡导和谐社会建设,是重要的舆论导向之一。在扎拉嘎胡的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内心世界的和谐,都有着生动鲜活的表达。

  ,1930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1947年,他考入了扎兰屯工业学院应用化学系,半年后,年仅17岁的他便投身革命,参加了扎兰屯土地改革工作团。他的文学之路就是从热爱大自然、崇尚自然美的熏陶中起步的。从1952年发表的第一短篇小说《一朵红花》起,到21世纪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扎拉嘎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讴歌大自然的美丽与神韵,用哲理式的思考诠释着大自然对人类哺育的和谐之美。在《故乡风云录》《蒙古桥》《草原的新生》《哲里木之春》《北国千里云和月》等数十篇散文中,家乡的诗情画意,草原的莺飞燕舞,牧民的纯朴彪悍,牛羊的嬉戏追逐,都有着活灵活现的语言寄托。

  让我们欣赏《夜过巴林桥》的优美旋律:“在深秋的黑夜、在天狼星的照耀下,西拉木伦河好似一匹白色的骏马,巴林桥好似英武的骑士。骏马腾空跃起,向北斗七星驶去。我望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到无比的惊愕、疑惑。如此美妙的景观,使我很快地心神爽快到极点。我嗅到了水气和野草的不同气味,听到了野鸟的啁啾和土拨鼠的“吱吱”声。密的无法数计的星星在天空上平地闪烁,它们有的那么遥远,有的那么相近,有的那么神奇,那么高傲。宛如佛顶的宝石,那么神圣,那么亲切,那么悲凉,那么忧郁。”

  无论是儿时的记忆,还是步入文学殿堂的徜徉之旅,扎拉嘎胡的作品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都张扬着大自然的纯净、天成之美。人的心灵,亦然在这大美中得到陶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神来之笔中得到了升华。然而,我们面对今天一些地方的自然之美受到随意践踏,生态环境日渐恶劣,生存现状令人忧虑的现实,对扎拉嘎胡的崇敬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在扎拉嘎胡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是他耗费精力最多的地方,无论是创作初期的《一朵红花》《小白马的故事》《春到草原》《红路》等小说,还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嘎达梅林传奇》《遥远的草原》《空谷悲鸣》《草原雾》《黄金家族的毁灭》等作品,都贯穿着一条人与社会和谐的创作主线。

  《红路》是扎拉嘎胡艺术成熟标志性的长篇力作,出版于1959年。一经面世,就轰动文坛。专家的评价是:“是民族历史的一面回音壁,是民族精神历程的史诗”,这样的赞誉名副其实。

  在这部气势磅礴的作品中,扎拉嘎胡成功塑造了蒙古民族和知识分子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人物画廊。《红路》通过对不同的蒙古族知识分子坎坷曲折的生活道路的描写,来概括广阔的社会内容,揭示蒙古族命运的深刻主题。《红路》中刻画的一系列蒙古族知识分子形象中,额尔敦是作者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形象。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如胡格吉勒图、敖其尔和梅其其格三个青年知识分子身上,也有着时代的典型意义。这些文学形象深刻反映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一代蒙古族知识分子复杂的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使作品真实可信,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关于这部作品,《中华文学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评价:“《红路》是扎拉嘎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特殊的斗争生活的展现,蒙古族一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使《红路》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小说的创作过程,不仅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让作者实现了内心的和谐。扎拉嘎胡一生历经坎坷,却终生不悔,一直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十年动乱中,他被打成“新内人党”,两次抄家,下放劳动,横遭批判,失去过一个文人所应有的尊严。本来应该在1965年出版的优秀长篇小说《草原雾》,由于“文革”的延误,一直拖到1982年才得以出版,如果从1961年动笔写作算起,前后拖延了整整20年。然而,任何挫折都没能让他停下文学创作的步伐。1999年8月,他写下了《窄的门与宽的路》一文,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履历,心绪依然如天空般开阔,一个文化人内心的和谐之美跃然纸上。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