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立三俄裔夫人百岁辞世 被称为中国俄语文学鼻祖
//www.workercn.cn2015-05-14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俄罗斯在中国年纪最大的同胞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俄塔社13日报道称,她在中国的名字是李莎,是已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的夫人,中国籍俄罗斯人,同时被称为是“中苏和中俄关系的活历史”,见证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而在中国,李莎被很多人记得的一个称号是“中国俄语文学鼻祖”。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前院长史铁强1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可以说,没有李莎,就没有中国俄语教学的今天。”

  据俄塔社等媒体的报道,李莎1914年出生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州,1936年嫁给李立三,1946年跟随丈夫前往中国,从事翻译和教学工作。在中国度过中苏关系最困难的时期。在中国“文革”期间丈夫去世后,她曾被关押在北京的监狱中长达8年时间,后来又被下放到农村多年。她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俄罗斯语言学专家。由于所做出的贡献,她被俄罗斯俄语语言文学国际协会授予“普希金”荣誉勋章。同时她还积极参加中国的社会生活,担任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还是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她撰写的回忆录《我的中国缘分》被出版社用俄中两国文字出版发行。她曾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等职。直到去世前最后几天,她仍在中国从事教学和科学工作。

  《环球时报》记者13日就李莎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情况,采访了她生前就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前院长张建华、史铁强,他们都是李莎的学生,也是她的同事,通过他们的讲述,一位传奇女性的一生逐渐清晰起来。

  李莎的丈夫李立三是一位工运先驱。1921年,李立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曾一度掌握中央的实际权力,1930年犯“立三路线”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等职,但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于1967年逝世。

  李莎因为特殊的跨国情缘也备受磨难。中苏关系恶化的年代,很多苏联专家以及一些同中国人结婚的苏联女公民纷纷离开中国,而李莎却毅然留在这里。为此,她放弃了苏联国籍。1979年,李立三的冤案被平反,李莎从秦城监狱获释,重新回到教学岗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