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罗尔纯:停在浅水域的鲸(图)
//www.workercn.cn2015-05-21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画家罗尔纯近照

油画《九月》 罗尔纯作

  2015年4月25日至5月5日,中国油画界的著名“隐士”、85岁的罗尔纯先生的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他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四个展厅,近300幅作品的展示弥足珍贵,除了油画,还有水墨画,像是一部西画与国画的奏鸣曲,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与感动。他的绘画色彩与西方大师搁在一起毫不逊色,同时他的技术表现、情感表达以及对绘画的理解,独步于当代画家群。罗尔纯早年未囿于泛意识形态化的艺术创作方向的桎梏,中年后未迷失于中国绘画界的时髦思潮。他几乎排除了所有非艺术的干扰,只专注于绘画的技术与艺术本身,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纯粹绘画的美感。这种美感的呈现,一在于色彩,二在于力度。

  色彩:对中国绘画的最大贡献

  罗尔纯对中国绘画界的最大贡献是他成熟而完美的色彩。中国古典艺术讲究意境,气韵生动的美学体系同时也造就了一个黑白为主、色彩为辅的世界。西方绘画是个光学与色彩的美学体系,色彩是科学、诗学与美学的结合。西画进入中国后,色彩范畴一直没有太多突破,酱油色普遍存在于油画作品中。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印象派及现代主义油画原作第一次在中国展出后,画家们才普遍意识到这一差距。罗尔纯是他们那一代画家(又称“第三代画家”)中跟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或者更早的后印象派艺术接气接得最早,绘画技术(尤其色彩)最过关的一位中国油画家。他对于色彩的初步觉醒始于上世纪70年代(《桂林三月》),经过了10年的迷茫与摸索,在80年代崭露风采。《西双版纳的雨季》突破了当时画界较为沉闷的境况,把人们的眼睛照亮。到90年代,罗尔纯的油画在海外引起轰动,得到认可。

  从历史维度看,民国时期的一大批油画家曾经在色彩领域为之奋斗,惜战乱与时事的变迁使多数人未能得以自我完成,即便是先驱林风眠先生也还停留在东方题材、东方美人上,基本表达的还是题材的视觉愉悦感,对色彩的复杂性未能揭示。1949年后,从徐悲鸿到“马训班”,中国油画很长一段时间在寻求造型与政治历史内涵的表达,没有解决色彩的核心问题。但尽管如此,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本土还是出现了两位色彩过关的油画家——第一位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卫天霖,第二位是90年代以后的罗尔纯。卫天霖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静物画中,色彩技法已经成熟,到70年代他的花卉色彩炉火纯青,发出一种深沉而灿烂的光感,尤其是他提炼的蓝色调十分高贵。罗尔纯一开始是从家乡的鸡冠花与红土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原动力,后来营造出弥漫画面的红色调。卫天霖的“蓝”与罗尔纯的“红”,堂堂正正,是这两位画家避免了食洋不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国油画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模仿难以避免,但只有既掌握了技法,又提炼出中国题材,构建出中国美学,才能产生堪与西方大师比肩的中国油画大师。在艺术上受到吴冠中启发的罗尔纯因“形式感”获吴先生赞誉。两相比较,吴冠中的色彩更多具有装饰性,罗尔纯作为集大成者,提升了中国油画的色彩品位,是不折不扣的色彩大师。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