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施大畏:回归初心
//www.workercn.cn2015-06-26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资料图片

  “今天,我之所以能如此惬意地进行艺术创作,主要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坐在画室里,施大畏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的他,已是中国当代画坛举足轻重的名家。在他眼里,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如果有点成绩,不仅仅是靠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精进。

  “其实,周边方方面面的人对于我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如果当年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可能就不画画了,人生的道路也可能完全两样。”施大畏说。

  成长的积淀

  施大畏的艺术生涯充满了各种“神奇”。他自幼热爱画画,初中毕业时被分配到了一个建筑公司当了名油漆工人。

  正是这份与艺术不怎么沾边的工作,却给了这位热爱绘画的年轻人更多从事艺术创作的机会。

  在施大畏的印象中,公司领导对他很好,得知他喜欢画画之后,专门批钱让他去买颜料等画材,在食堂的墙壁上绘毛主席像。

  那个时候,公司在安徽的山区里盖房子,一盖就是两年。山里的工作和生活有些单一,有些“与世隔绝”。可是,每天朝伴雨露,夜伴星辰,施大畏并不觉得无聊,在这乏味的“苦”日子里,他“经营”着自己一片生机盎然的小天地。他在自己睡的上铺上搭了一个小桌子,每天干完活,就在小桌子上画画。

  由于绘画才华卓越,施大畏被挖掘、被发现,并逐渐得到赏识。三年后,他被调到机关搞宣传工作。但是,每天接触最多的还是建筑工地和工人生活。

  那时,工地上的老工人和宣传科的领导对这个“小孩儿”给予了诸多关照。毕竟年纪轻轻,施大畏经常会想家,一闹情绪,领导就派他去上海买颜料、买乐器,顺便回家看看。

  身边的人简单而朴素,成为支撑施大畏坚持绘画的动力。许多年过去了,他回想起工人师傅们那种朴实的感情,犹觉珍贵和感激。

  凭借在建筑工地上的亲身感受,施大畏创作了《祖国处处是我家》《万丈高楼平地起》等作品。这些作品造型准确,形象塑造真实,气势博大,不媚俗,完全是基层生活的写照。

  这也成为施大畏后来艺术创作的一贯风格。

  1978年,已经画出点名堂的施大畏被借调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连环画。走上了专业美术创作之路,他虚心向出版社前辈学习,开始在中国画上汲取养分。后来,又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并将中国画和书法用笔的表现技巧运用到连环画创作当中。

  接下来,连环画《清兵入塞》《暴风骤雨》先后在全国连环画创作评比中获奖,作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亲人》参加全国优秀美术作品赴京展览……早已在施大畏心中发酵多年的画家梦,在这一时期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此后的八年时间里,施大畏画过多少幅画连自己都数不清了。

  1986年,施大畏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五年之后,成为中国画院副院长,2004年,正式升任院长。2012年,任上海市文联主席。

  当初,提着油漆桶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的那个施大畏,自己也想不到后来的这一切。梦想,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他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