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冯端耗时20年撰写的长达170万字两卷本《凝聚态物理学》。
凝聚:格物穷理 寻微探幽
“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终趋于成熟。”
1946年,冯端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因成绩优异,系主任、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对他说:“你留下来吧。”
这一留,便是七十载。
从最初的助教到院士,再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再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清晰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重要贡献。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是冯端科研的基调。
没有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冯端就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发展浸蚀法和位错观察技术,在1966年召开的北京国际物理学会讨论会上获得一致好评,而他也是南京大学首位参加国际会议的青年科学家。
“文革”后,冯端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开拓新的领域。于是,他将视野转向晶体缺陷研究领域,同时提出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开展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晶体物理性能三方面研究。
“理论脱离实践”“没有发展前景”……质疑、反对和不满席卷而来。冯端的学生李齐说,从未见过先生落泪,而那段时间,先生顶着巨大压力,偷偷掉了好几次眼泪。
然而,进一步,天地宽。
帷幕拉开,作为领唱者的冯端最终在逆境中坚持下来,他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阐明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攀登科学顶峰的道路上,冯端的步履愈发坚实。
20世纪80年代,冯端将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实现倍频增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从研究自然界的微结构过渡到人工微结构。
20世纪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
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使冯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等重大奖项。
谈到科研方向的选择,冯端身体坐得更正了,他轻轻按了按助听器:“只有站在高处,向下搜索,才能认准目标。”他说,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中培养鉴别能力,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不断地调整,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科前沿地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冯端始终相信“文以载道”,认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立德立功,还应立言,要将真知灼见形诸文字,传之于世。
冯端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被誉为国内金属物理的“圣经”;他主持编撰的《材料科学导论》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他主编的《固体物理学大辞典》确立了中国固体物理学词汇体系……
年事渐高,冯端仍笔耕不辍。他还有个心愿:将毕生科研与教学经验留给后辈。
“冯先生每天一睁眼就看书、写书,从清晨到黄昏,手不释卷。”陈廉方说,天色稍暗,她就悄悄走进屋里,为先生把灯打开。每次喊先生吃饭,等半天都不来,原来他是盯着过道里书架上的书流连忘返。
在冯端91岁之际,耗时20年,长达170万字两卷本《凝聚态物理学》问世了!
巨著实现了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于渌院士评价道:“凝聚态物理是一座迷宫,年轻学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标,这本书勾画了一幅准确、详尽的地图。”
“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趋于成熟。”冯端最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是对他科学研究的生动注解。先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仅仅是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更是为我国科学立言的不朽事业。
杜祥琬:享受真正的辽阔 | 2009-05-18 |
贝时璋:点亮生命科学之光 | 2009-05-18 |
李红艳:对地质工作一往情深(图) | 2009-05-18 |
刘路:23岁当教授 两个月破解悬疑17年... | 2009-05-18 |
张杰:弹出科研与教育间的美妙变奏曲 | 2009-05-18 |
大师风范 光照人间 | 2009-05-18 |
无公无“内耗”,有史有斯人 | 2009-05-18 |
著名肠道疾病专家黎介寿院士:89岁还在门诊 | 2009-05-18 |
学霸如何百炼成钢?盘点2014年我们一起... | 2009-05-18 |
学霸如何百炼成钢?盘点2014年我们一起... | 2009-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