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申赋渔:最打动人的是忧伤, 不是狂喜
//www.workercn.cn2015-07-31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7月25日,作家申赋渔携新书《匠人》出席读者见面会。这是继《逝者如渡渡》、《一个一个人》等书之后,他带来的又一部有关逝去与变迁的纪实作品,该书以作者的家乡——600年历史的申村中手工艺匠人们的命运故事,勾勒出衰落的中国乡村的缩影。

  该书书稿历经5年时间完成,并再度由著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操刀设计。申赋渔称自己起初曾野心勃勃想构建一部有社会调查性质的百年村庄历史,最终却决定呈现出15个匠人的故事。在接受青阅读专访时,他告诉记者故事能带给读者更多触动和共鸣,进而对乡村的衰落进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骄傲构成书的底色。

  《匠人》并未聚焦于逝去的精妙手艺,申赋渔说,他更想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匠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尊严。例如,豆腐匠每年都会帮助全村人做豆腐,村民们要在一年中的任意一天请豆腐匠吃饭,并请他坐在主位。这是豆腐匠最有面子的时刻。“面子”和“名誉”是乡村匠人最看重的东西。申赋渔希望呈现“人和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的关系”。除去15个主角,全书涉及到一百多号人物,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谱。“这十五个故事像一个圆圈,首尾相连。每个人都出现在别人的故事里。”

  申赋渔眼中,乡村承载了太多的温暖回忆,与儿时伙伴们在河里洗澡玩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老人们百无聊赖坐在门口,偶尔能听到狗叫。”面对工业化的生产制造方式,手艺不可避免地遭到摒弃。申赋渔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写下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完全忘掉故乡的样子。”

  在见面会坐席间的申赋渔,总是露出腼腆的笑容,一开口便是浓重的乡音。他笑称自己虽然是木匠的孙子,却也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而服帖的发型,自若的肢体语言,从容环顾会场的神态,又像处世老练的作家。这个申村的第十七代子孙,青年时便背井离乡,却在长大后“突然怀念以前厌弃、逃离的生活”。从《一个一个人》到新书《匠人》,申赋渔说每个人都活在回忆中,每个人都有不可释怀的乡愁。谈及写作的灵感,他在接受青阅读采访时表示:“一个好作家心里肯定是忧伤的。而且最打动人的也是忧伤,而不是狂喜。”

  忧伤无疑打动了许多人。有位从事出版行业的女生激动地表示,无意间读到《匠人》,像完成了一次“艳遇”。更有一位企业家自称为申赋渔的“精神信徒”,当场购买了150本《匠人》,送给每一位公司员工。

  人人敬畏山洞的深邃,却未必甘愿在山洞中居住。申赋渔说“十几岁时,最大的目标就是离开这个乡村”。他坦率表示,“回忆太美好,也不是为了回去。”早在少年时,他便将自己饱含乡村色彩的名字“富渔”改成了“赋渔”。他说:“我想构造的是一个桃花源。它存在过,我把它描在影子里了。”

  (文/张楚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