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詹长法:爱挑的担子不嫌沉
//www.workercn.cn2015-08-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的国家文化遗产日,“获得重生”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作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肩上压了8年的重担总算轻了些。

  1978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的詹长法初识文物保护的魅力。课余时间,他沉浸于敦煌壁画、唐三彩等文物的资料搜集和研究中,并结识了一些文保专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后,他进入公安局和军工企业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詹长法结识了洛阳文物局局长,时值洛阳要建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正好缺少学自然科学的人才。詹长法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文保工作的怀抱。

  文物保护是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领域,既需要丰富的文史及艺术史知识等做积淀,又需要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做支撑。长久积累的文保知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使詹长法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洛阳文物局工作期间,詹长法接待了意大利来访的文保专家。“他们运用自然科学手段修复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深深震撼了我,我问自己:你的自然科学知识过硬吗?你想把自然科学和文物保护真正结合起来吗?”凭借着在专业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懈的努力,1988年,詹长法如愿进入罗马中央修复研究所。经过了8年扎实的苦修和实践,詹长法终于成长为一个文保专家,并回国与意大利政府合作建立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之后又牵头完成四川乐山大佛修复工程设计、湖广会馆修复等中意两国的文保合作。

  2008年,詹长法“临危受命”,承担起了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修复工程。千手观音的修复是目前为止史无前例的高难度的大型石质文物抢救性修复工程,修复者没有任何可借鉴的修复案例。“以命换命,心就坦然。”詹长法感慨,“这就是我当时挑起这副重担时的心境。”

  这个长达8年的“以命换命”的过程,詹长法走得步履维艰。

  繁复而细致的前期勘察及调研、各界专家反复地论证及求索、修复团队不断地实验及磨合……千手观音修复的每一步,都挑战着修复者的毅力和勇气、智慧和胸襟。修复过程中,詹长法团队首次将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拉曼测样、三维视频显微观察等方法和技术应用在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上。“众所周知,许多文物疾在‘腠理’、疾在‘骨髓’,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可以使修复保护更为精细和深入,从而为‘刮骨疗毒’的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詹长法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说明公众已经越来越关注文保事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传承,作为文保工作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有义务向社会传递正确的文保知识和理念,让保护对象与公众形成互动,让民众共享保护成果。”

  说到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现状,詹长法颇为担忧,尤其是文保人才的稀缺与我国文物大国的身份极不协调——我国文物修复师不过千人,而仅有4000多万人口的意大利,登记在册的修复师就有6万人。“我们应该培养出一大批有兴趣、有研究、有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快弥补我们的历史欠账。”

  让文物保护事业后继有人、让文物在历史中带着尊严长久地走下去,詹长法说,“爱挑的担子不嫌沉,这一副文物保护的‘重担’,我将肩负一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